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党的领导下,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风雨征程,历经丝虫病、疟疾等重大疾病的防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改革创新、开拓进展的壮丽篇章,为项城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 2006年3月,原项城市卫生防疫站撤消,组建了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卫生监督所。 30年来,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免疫规划、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钩体病宿主动物的调查、动物携带沙门氏菌的调查、华枝睾吸虫病免疫诊断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预防接种是降低传染病的有效途径。1982年,该市的百日咳、麻疹、流脑、伤寒副伤寒、猩红热、脊灰等15种疾病发病率较高。近些年来,通过一系列的预防控制,特别是扩大免疫规划以来,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除痢疾、流感、肝炎有少数发现病例外,脊灰、猩红热等疾病已消灭。 由于该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努力,项城市的免疫规划工作曾荣获全省免疫规划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消灭脊灰先进集体等荣誉。 1979年,全国进行结核病普查,当时的项城市防疫站继结核病普查之后,成立了结核病防治门诊,治愈了大批结核病患者,并于1982年对全县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了卡介苗接种。2002年,该市实施结核病免费项目以来,已向社会免费治疗活动性结核病患者5000余人,项城市防疫站因此曾两次荣获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五次荣获河南省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其他各项荣誉更是不胜枚举。 自199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该市于2003年12月进行了重点乡镇重点献血村摸底普查;2004年8月份,对全市既往有偿献血员进行普查,对确证病人实行了网络统一管理,定期追踪随访,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 1965年、1972年、1975年,该市防疫站检验员曾对钩体病患者和猪、牛、驴、骡、马、鼠等动物进行病原学分离鉴定,弄清了钩体病在该市流行的血清型主要是波摩那菌型,携带病原体的主要动物是猪,撰写了《钩体病宿主动物调查报告》论文,并于1976年在河南《卫生防疫》杂志第三期发表。 中央卫生部[78]卫防字第252号文件要求做好沙门氏菌菌型的调查工作,摸清本地区菌型分布情况,并为全国选种工作提供菌型;选出我国自己的标准菌株,选出国内发现的少见菌型及新菌型,以使用于生产、科研及国际间的交流。 为了探索人和动物携带沙门氏菌的情况,项城市卫生防疫站从1977年7月至1980年底进行了此项工作的调查研究,从人粪便、鸡、鱼、青蛙、苍蝇、猪、狗、鼠、羊、食品、污水等11种不同类型的2893份标本中,分离出73株沙门氏菌,从中首次发现了国内新型沙门氏菌“洛肯瓦德”型;自蛙体检出汤菌是标本来源中的新发现;自鸡体内检出火鸡和猪体内检出阿哥纳、伦敦三型沙门氏菌为我省新菌型,填补了省内和国内5项空白。 为治疗伤寒沙门氏菌病选用特效药物,防疫站工作人员对51株有代表性的沙门氏菌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氯霉素、庆大霉素、痢特灵高度敏感的占90%;对卡那霉素、四环素高度敏感的占70%;对磺胺、红霉素耐药的占80%。 项城市防疫站也因此荣获了地、县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重大科技成绩二等奖(集体)。撰写的论文曾在《项城科技》杂志、《中国流行病学》杂志1980年第三期发表。 1977年,在省、地站的大力协作下,项城市卫生防疫站为改进华枝睾吸虫(肝吸虫)病的诊断方法,扑捉感染华枝睾吸虫囊蚴的各种鱼、虾,感染了一只经调查未患华枝睾吸虫病的狗,三个月后将其杀死并在其肝脏内取得华枝睾吸虫成虫965条,童虫约700余条,制成了免疫诊断抗原。此项研究成果,在1978年荣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由于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项城市卫生防疫站1996年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县(市)级一等卫生防疫站,被国家卫生部办公厅授予全国结核病防治先进单位;2001年被国家卫生部办公厅授予全国牙防先进县(市);2001年被周口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