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转换思想,完善服务功能,坚持服务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对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实现作了一些积极的、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通过不断学习,全体社区医务人员实现了“四个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变,从单一的医疗行为向六位一体综合服务和全过程服务转变,从你是我的病人向我是你的保健医生和家庭顾问转变。
该中心经过详细采集居民健康信息,按不同的年龄层次、性别、居住区等分区分类,为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1%。同时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对社区居民再进行健康调查,为患有慢性病的社区居民建立慢性病档案,设立了高血压病管理室和糖尿病管理室,明确专人负责,微机管理,医生分片包干,成立随访小组,定期上门访视,把服务延伸到患者家中。社区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从患者角度出发,与病人及其家属共同商讨治疗方案,保证医疗质量、降低医药费用、节省资金,深受居民群众的欢迎。
服务中心和服务站都建立了规范的健康教育室(区),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并以临时的讲座为补充,每次健康教育讲座开始前几天把讲座内容予以公布,并电话通知有相关需求的居民,对年龄大或行动不方便者派车接送。讲座结束后,还为他们进行测血压、血糖、B超等免费检查。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在居民区以黑板报、卫生角、卫生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多渠道、多角度的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广大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
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6年10月由项城市城郊卫生院转型而来,担负着31个居委会51000余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从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呼的改变,带来了全新的服务功能转变,即从原来的以医疗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模式,从坐等病人到深入社区主动上门服务,从依靠仪器诊断疾病到靠全科医师的基本功看病,从以病人为中心到为居民的健康为中心,这些改变使大多数职工在转型伊始感到无所适从,他们认为整天往小区跑是大才小用,似乎是不务正业。在卫生局党委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通过学习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大部分同志逐渐转变了思想,放下了架子,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他们增加了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技巧,部分同志甚至从中找到了乐趣。转型后,中心抽调了近二十名工作人员,每天深入社区进行健康调查、健康咨询,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通过调查,发现了不少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该中心针对这些疾病加强了健康教育,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保建原则进行干预。
今后,该中心将进一步转变思想,将广大居民的健康需求变为自觉行动。同时,加强健康教育,规范慢性病管理,切实做好慢性病随访,充实慢性病档案,从而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
水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身,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原水寨镇卫生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水寨镇卫生院于2006年转型而成水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中心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为一体,设有全科诊室、预防接种室、中医诊室、X光室、B超室等辅助检查科室。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要求,水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学习,改变观念,深入社区,服务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社区医疗、社区康复、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建立健康档案、老年人管理、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监测等各方面,都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收到了良好成效。
为了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水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克服资金困难,又整修了病房,购置了医疗设备,特别是在国家发改委的政策支持下,重建了门诊综合大楼,并根据社区卫生的特点,为社区健康服务站配备了方便移动的急救箱,完善了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并和上级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小病时的医生,大病时的参谋,重病时的家人,康复时的助手”。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该中心工作者信心百倍,朝着“与基层建设相适应的、与城市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接轨的现代化的社区卫生服务服务机构”的目标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