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永胜 李季 李伟强
启示一 开好大处方,需有大手笔
在守卫人民群众健康工作中,未雨绸缪,奋勇争前,这已是郑州市疾控中心人心头沉甸甸的责任。
郑州市疾控中心主任王松强说:“也就是靠着这份责任,我们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覆盖所有市、区医疗保健机构和各社区服务中心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疫情报告的准确性、敏感性和时效性等评价指标均居全省前列。”2008年4月,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又第一个在省内启动了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几个月内14个县(市)、区均有预警信息报告,预警病种达14种,计989起,初步判断疑似事件14起,传染病预警预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功能的要求,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那么,新医改方案能否切中时弊给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带来一个发展的机遇?“能,不但有机遇而且可以轻装前行!”开封市疾控中心主任杨跃进在谈及此话题时充满自信。
杨跃进所讲的一个“轻”字,实际上道出了现在开封市疾控事业的发展之“重”。杨跃进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必将越来越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这给疾病防控事业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为使疾控中心的事业与百姓防病的需求相适应,开封市疾控中心正致力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倡导“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将人才培养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第一线,从而促进开封疾控事业的发展。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复杂多变,其每一步发展都要坚持科学理性的方向。”王松强告诉记者,郑州市疾控中心的工作方向就是将人才和专业能力建设作为推进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近几年来,郑州市疾控中心外送培养学历学习的专业骨干有30多人,其中四川大学医学院卫生检验博士1名,复旦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硕士学1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硕士1名,其他大学硕士3名,本科40多名。此外,中心制定了《关于开展科研、专利、“四新项目”及发表学术论文、专著的管理规定》,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为促进郑州疾控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目前,一支专业齐全、反应迅速、网络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骨干团队已初步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御能力明显提高。
启示二 正视现状,突破瓶颈
平时抓,抓平时。记者了解到,目前,洛阳市突发公卫事件报告制度日臻完善,100%乡镇卫生院实现网络直报,报告时间由直报前的5天左右缩短到目前的0.65天,名列全省第一;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传染病、职业中毒及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开展日、周、月、半年和年度分析,为及时掌握疫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动态,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2008年6月,洛阳市新建成的标准化CD4检验室,53所艾滋病筛查试验通过考核验收质量达标。通过结核病归口管理专项执法监督检查,提高了疑似病人发现水平、疫情报告质量和转诊质量;通过编制结核病预防控制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举办县、市、区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班,提高了基层防治工作质量。地方病防治进展顺利,职业病防治成效显著,慢性病防控工作也已全面启动。疾控中心设计的《社区老年人跌落伤害干预研究》项目书通过国家疾控中心专家论证,成为全国七个中标项目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同时了解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疾控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
许昌市第二卫生防疫站侯勇跃告诉记者:首先是地方财政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或资金不到位,桎梏了疾控工作的发展。其次市、县、乡三级疾病防治网络有待完善。特别是乡级防保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人员学历较低,专业水平欠缺,致使基层疾控工作无法开展或质量较差。再次是由于历史原因,疾控专业未设门槛,致使较多非专业、低学历人员流入,无法开展相关疾病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使疾控事业发展受限。
就现行环境下疾控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开封市疾控中心主任杨跃进认为,依据新医改方案描述,疾控事业发展的“重负”将得到减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得到保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杨跃进如是说,“医改方案实施后,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使公共卫生队伍把工作的积极性从创收项目转移到公益项目上来,政府对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将提供经费保障,拨款与服务数量质量挂钩,使这些机构也回归公益性质。明确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性质及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的责任,为疾控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使疾控人员能够专心从事本职工作。”
启示三 演练不是目的,实战才见功夫
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公共卫生服务与时俱进,以适应转型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郑州市疾控中心主任王松强说,疾控部门要建立规范、科学、有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联防联控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全面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指挥和处置能力;争取经费支持,完善应急物资储备,配备应急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提高应对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007年,郑州市发现首例无形体病、克雅氏病皮肤炭疽病例,由于报告及时,诊断明确,措施得力,在第一时间控制了疫情,防止了疫情蔓延;2008年,针对全市有可能出现麻疹暴发的趋势和手足口病病例增加较为明显的实际,及早行动,采取了查漏补种、环境消杀、宣传培训、检查督导等方法,有效遏制了疫情。
“疾控工作的标准与众不同,有时候,1%的疏漏就会造成100%失误,所以,疾控人连睡觉也得睁着一只眼睛。”采访中,洛阳市疾控中心主任张自坤身有同感。他说,中心成立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组和应急处理工作队,中层正职365天夜间轮流值班,应急处理专业队设置有预防控制、消毒处理、卫生检验、物资保障和行政督导小组,保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为了确保目标实现,近年来,洛阳市公卫突发事件急救演练每年都要举行一到两次,县级演练也是三级联动,成效显著。去年8月3日,在洛阳新区25分钟的演练过程中,参与的卫生、防疫单位达19家、近200人;41部演练车辆中,防疫车辆达29部!其快速反应、处置有力的工作作风给观摩的省、市领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年6月12日,嵩县模拟应对震后疫情的“卫士突击”行动中,事前毫不知情的11名应急队员,集结时间仅仅用了不到1刻种,23分钟驰行到达演练地点,疫情诊断、消毒杀菌、水源采样、流行病调查、个案调查等,紧张有序又一丝不苟。事后,同志们说:“检验表明,疾控系统是完全可以让群众放心的一支战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