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马凌 司人军 周绍林 代永晔 陈巍 郭桂琼)自去年起,信阳市浉河区区委、区政府从参合农民利益出发,对新农合工作高度重视,以切实让参合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新农合工作目标,建立了各级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 服务方式人性化、手续简单化、设置合理化。浉河区新农合工作人员恪守“为民、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理念,简化办事程序,使参合农民出院时,在区内所有及9家市级定点医院即可得到报销,做到了“出院即报”;参合农民门诊看病,持医疗证即可拿到门诊补偿,做到了“随诊随报”,从而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就医;乡镇设置合管办直接在一线为广大参合群众提供新农合服务。 强化优质服务意识,树立“患者事无小事”观念。该区各定点医疗机构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优质服务意识,既要让老百姓在经济上得实惠,又要让老百姓在感情上得温暖。在工作中,积极开展“人性化”服务。首先实行首问责任制,即前来报销的农民无论问到哪一位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都要指导其办理有关手续;其次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杯开水、一句热情的话、一个满意的答复;此外在业务上开展“四比”活动,即比学习、比技术、比准确、比效率。 严把住院关,规范诊疗行为。各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办理参合农民住院手续时认真核对“三证一系统”(合作医疗证、身份证或户口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信息系统)。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做到“因病施治”,严禁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就医负担;严禁挂床或将家庭病床纳入新农合住院补偿,严禁为参合患者提供虚假诊断证明、病历、处方、医嘱、发票、费用清单等违规操作。合管办稽查人员经常深入病房督导检查,最大限度地保证合作医疗基金不流失,切实将新农合工作做得更好。 为使参合农民更好地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惠民政策的便利,信阳市平桥区也开展了一系列惠民便民措施,赢得了参合农民的称赞。 据介绍,2008年起,平桥区按照《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要求,结合该区实际,对本年度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做了相应调整,并在信阳市率先启动了新年度的《新农合补偿方案》,进一步提高了补偿标准。4月1日,在组织医学鉴定的基础上,对6647名参合农民,如期启动了将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Ⅱ期及以上高血压病、冠心病、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肝硬化失代偿期、异体器官移植术后、结核病、精神病等10种重病、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受益面;完成了与市中心医院、154部队医院等10个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网络对接工作,实行了市级网络直报,进一步方便了参合农民就医报销。 为方便外出参合农民工就医,平桥区在去年已外建7个农民工定点医院的基础上,又于今年5月由区合管办与上海安国医院签定协议,与其进行网络对接,将该院定为平桥区在上海的农民工定点医疗机构及网络直报单位,方便在沪的农民工就医报销。为切实减轻农民路途负担,方便参合农民报销,该区还将区外非本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参合病人医疗费用下放到乡镇合管办审核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