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41期第1版
 
2008年第141期第2版
 
2008年第141期第3版
 
2008年第141期第4版
 
 

千年古城谱写卫生新华章——卫辉市卫生事业改革开放30年发展巡礼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常俊伟    通讯员    陈德芳   任军章/文    杨   勇/图
      卫辉,这座曾为河南八府之一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颗背倚南太行山脉、雄踞广袤豫北平原的璀灿明珠,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迎来了全市卫生事业改革开放30年累累硕果的盛大检阅。
       30年来,卫辉市卫生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克难攻坚,科学发展,积极推进全市卫生事业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大解放、大发展、大跨越,全市卫生事业经费从1978年的人均1.74元,增加到2007年的人均20.76元,增长了20余倍;全市卫生事业固定资产总额从1978年的不足百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亿元,增长了近百倍;卫生机构、人员、床位数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今的卫辉古城,医疗卫生面貌焕然一新,亮点纷呈,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城区医疗卫生机构楼房鳞次栉比,环境清新宜人,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所房敞屋亮,花木吐香,已成为新农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抓好网底建设全民动员

      改革开放初期,卫辉市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十分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低下、医疗条件简陋,不少村庄为医疗卫生服务空白村,在为数不多的乡村医生中大多数均为土生自学的“赤脚医生”,农村缺医少药现象普遍存在,全市农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得不到有效保障。为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抓好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之中的网底——村所建设及乡村医生的培训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为此,卫辉市卫生局陆续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了乡村无学历卫生人员的中专学历教育。在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素质的同时,还不断加强一体化村卫生所建设,尤其是近一两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了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并坚持“市政府组织引导,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乡镇政府和村委积极配合,卫生院规范管理,村医认真落实”的工作思路,使这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呈现出了全民动员、各级政府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市卫生局专门组织业务骨干,对全市村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并结合工作实际,对村所位置、建筑面积、四室分开情况、中西药品种以及处方书写、卫生状况等都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标准。经过不懈努力,到2007年7月底,总投资300万元的第一批106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布局、统一卫生所标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药品价格的标准化村卫生所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省卫生厅副厅长秦省、新乡市政府副市长杨书廷、省委办公厅信息处副处长张世平等领导先后亲临卫辉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新乡市卫生局专门在卫辉召开标准化村卫生所工作观摩现场会,标志着卫辉市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走在了新乡市各县区前列。2008年初,卫辉市卫生局在认真总结2007年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结合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重新制定了新的《卫辉市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验收标准》,通过广泛宣传、认真谋划、加强督导、积极协调,第二批投资500余万元的180座标准高、要求严、上档次的标准化村所已顺利完工并通过验收,使全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建设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市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条件,进一步缓解了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卫辉发挥了巨大作用。

优化就医环境创新理念

      就医环境的好坏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卫辉市各医疗卫生单位多为破旧的砖瓦平房,医疗设备也多为传统的“老三件”,再加上财政投入不到位,多数医疗卫生单位举步维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央、省、市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卫辉市的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政府共投入项目建设和设备资金3000多万元,全市预防保健机构和16个乡镇卫生院房屋全部改造一遍,实现了“一无三配套”(即无危房,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为强力推进全市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努力为全市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卫辉市卫生局在全系统全面实施了以改善各医疗卫生单位软硬环境为主的就医环境综合大整治活动。为把此项活动抓出成效,该局一是选派专业人员对全市各医疗单位的薄弱环节、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有针对性地从16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整治标准和详尽的量化指标,使各单位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实行了副职包乡责任制,将责任分解到人,局领导随时到各单位进行督查,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典型示范,在样板单位召开工作现场会,各单位在相互对比中找到了差距与不足,全系统上下呈现出在学中赶、在赶中超的竞争局面。目前,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不但软硬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还出台了不少新的便民服务措施。各单位基本实现了室外绿草如茵,室内窗明几净,病房科室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不少患者感叹道:现在的医疗卫生单位不仅环境美了、服务优了,最大的变化是我们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就医环境综合整治不仅赢得了民心,也发展了自我,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业务工作量和病人满意度成倍上升,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得到了卫辉市主要领导及新乡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办好合作医疗普济惠民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合作医疗由于失去集体经济的支撑逐渐解体,全市多数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相当普遍。上世纪90年代初,卫辉市曾在倪湾乡等乡镇进行了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互助的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减免了农民群众住院期间的部分费用,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群众的负担,因此被省初保委列为当时全省农村集资医疗先进集体。虽然由于筹资渠道有限,合作医疗试点后来逐步流产,但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依然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2003年,随着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民群众又迎来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春天。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当年卫辉市农民参合率就达到80%。近几年来,卫辉市卫生局不断创新思维,多策并举,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健全规章制度、缩短报补时间、增强透明程度,全力排除工作中的一些难题,使全市的新农合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农民群众的参合率达到99.46%,位居新乡市各县区第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44399人次享受补助,金额达5693.23万元,共中大额61273人次,金额达4562.13万元,小额782718人次,金额达1127.58万元。全市达封顶线的有134人。真正达到了参合农民受惠、市委政府满意、卫生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新乡市新农合工作会议2007年、2008年两次在卫辉召开,推介卫辉先进经验,引起各县市区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的普遍关注。

坚持预防为主筑牢防线

      多年来,“重医疗轻预防”的观念一直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为彻底改变这一观念,卫辉市卫生局十分重视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并在电视台、《今日卫辉》报开办了卫生与健康专题栏目,同时还多次举办健康教育知识竞赛活动,在广大农村推广和普及健康教育基本知识。与此同时,卫辉市卫生局还积极争取国债项目,新建了卫辉市疾控中心大楼,加强了疾控中心内涵建设,不仅顺利通过了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取得了资质认证资格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实验室资质证书,并完成了门诊楼建设,成立了疾病防治所,大大提升了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在抗击非典疫情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动员,构筑了城乡非典防治新体系,有效地切断了非典传播途径,实现了卫辉非典零病例的预期目标。在艾滋病防治中,圆满完成了全市有偿供血人员普查工作,在周边县市艾滋病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保持了卫辉市的一片蓝天净土。目前全市1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市直各医疗机构全部建立了艾滋病病毒监测点。各类重大及新发疾病得到了有效监测和控制,120急救指挥中心于2007年建成运行,院前急救和医疗救治能力大大加强,同时不断巩固、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痨网络,连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新发肺结核涂阳病人发现及防治任务,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393.22/10万以内,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多次被新乡市卫生局评为疾病防控和结核病目标完成先进单位。卫辉市妇幼保健工作一直保持着全省同行业中的先进地位,并被定为1996~2000年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现在全年母婴保健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目前孕产妇死亡率降为0,新生儿死亡率为2.22‰,为全市妇女儿童的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强化执法监督缔造安全

      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是新形势下卫生部门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卫辉市卫生局一是建立了卫生监督长效机制,完善了市场卫生准入制度,严把卫生许可关,不断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监督,尤其是农村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及周边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进了食品量化管理制度,把经常性的卫生执法大检查和突击重点性检查紧紧结合起来,使全市的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城区达100%,农村达90%以上,确保了全市的食品安全系数,为全市人民的健康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2004年还果断成功处置了市林牧中学集体中毒事件,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二是加强了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对全市乡村卫生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城区个体诊所多次进行认真整顿,达不到规定设置标准的医疗网点坚决予以取缔,进一步规范了外聘人员,禁止出租科室,规范了医疗行为,净化了医疗市场。三是重点开展重大节假日期间的卫生安全监督,尤其是结合“五城”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卫生法律、卫生知识的宣传,使人民群众对卫生法律知识得以进一步了解与掌握,有力地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全面配合了全市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多次被卫辉市委、市政府评为“五城”创建先进单位,被新乡市爱委会命名为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

注重人才建设科技领先

      人才是兴业的支柱。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卫辉市卫生技术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再加上人才引进渠道不畅,人才匮乏、人才断档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卫生事业的生存与发展。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卫辉市卫生局一是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详细的人才培训计划,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医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或到大专院校进行深造,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班,把现有医务人员送往上级医院进行轮训,定期参加各级人才交流会招聘人才。现在95%以上的乡村医生得到了正规培训,在全市卫生单位的1419名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已达703人,其中有高级职称47人,中级职称的208人,初级职称的448人,同时在外深造培训的还有80人。二是局领导及时向卫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情况汇报,争取到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仅2007年根据市领导指示,卫辉市编委就一次性拨给卫生局30个事业编制,这表明卫辉市卫生技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已经打通,并将形成长效机制,它将为全市卫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同时,卫辉市还加大了新设备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实施。市人民医院购置了双排CT,保健院购置了日立彩超,市疾控中心购置了实验室设备。近几年来,全市新设备、新技术及智力投资累计超过1000万元,论文发表300余篇。在推广适宜新技术中,氧化亚氮镇痛在人工流产及分娩中的应用和四维彩超在妇产科、儿科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以及孙杏村镇卫生院取得的河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技术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切充分表明,全市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水平正在迅速提高,人才兴业、科技领先的目标将一步步变成现实。
      奋斗的30年,记录了历史,我们无比自豪;
      辉煌的30年,续写着未来,我们充满自信。
      “卫生工作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标志。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一流基础设施,创一流管理水平,练一流专业技能,树一流精神风貌,强力推进全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卫辉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毓智铿锵有力的话语,道出了全市卫生系统1400多名干部职工的共同心声。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