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玉玺 中央电视台有几句经典的公益广告语:“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大学医学毕业生之所以对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态度“冷淡”,其中主要的问题是他们还是站在传统的角度,用原来的老观念看待问题。 在多数大学生眼里,还是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原来的个体诊所和私营门诊放在一起类比,认为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和到大医院就业有天壤之别,似乎到社区就业就等于“没有前途”。事实上,在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大环境下,随着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的逐步完善,社区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早已今非昔比。 初出校门踏入社会,为“稻粮谋”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就眼前来讲,到大医院就业似乎会更快一点“丰衣足食”起来。但是,作为一名医者,如果把治病救人的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对待,那么他的眼光完全可以看得更开阔一些:基层是一片广阔天地,在社区医疗机构工作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本报12月9日第四版“医道”栏目有篇文章——《张圣道:必须有成熟的外科思维》,写的是我国著名的外科大家之一张圣道,作者在文中对张老评价:“他是那种即使在小医院都能成为大医生的人。”2007年12月27日,上海举行了陈海新雕像揭幕仪式,陈海新正是一位长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被称为“轮椅上的天使”的社区医生,她的事迹还入选了“2007年上海十大新闻”。可见,能否成为良医,能否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他在大医院工作还是在社区工作,而在于他自身。 提升自己思想的高度,转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向前辈大家们学习和看齐,不仅仅把当医生看成是自己谋生的职业,更要把它当作自己孜孜以求的事业来对待,你会发现:到社区就业一样前途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