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37期第1版
 
2008年第137期第2版
 
2008年第137期第3版
 
2008年第137期第4版
 
2008年第137期第5版
 
2008年第137期第6版
 
2008年第137期第7版
 
2008年第137期第8版
 
 

酒·药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河南省渑池县药监局 李建强
  我国很早就有使用药酒健身或防治疾病的传统,诸如五加皮酒、当归酒、枸杞酒、花蛇酒、乌蛇酒、鹿茸酒等,各种酊剂和药酒名目繁多,而且每年仍有新品牌的药酒不断问世。酒性温热而味甘、苦、辛、有毒(指含酒精),能通血脉,行药势,主治风寒痹痛、筋脉拘急、胸痹、心痛、脘腹冷痛等。《名医另录》言其“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本草拾遗》说酒可以“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
  其实早在商周时代,酒已成了帝王和贵族们普遍喜爱的饮品。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汤液醪醴论篇”,专论如何用酒治病。医,繁体为“醫”,从酉,酉就是酒,象酒坛之形,说明酒与医药密切相关。至今不论打针或针灸,仍然要用酒精消毒灭菌,内服的药酒亦不少。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十问》曾说:“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故以为百药由。”言酒乃五谷之精气所化,进入人体后很快随着血液循环而周流全身,所以酒常为百药所用。我国早在西汉以前就有了“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也反映了古人对酒的医疗作用之重视程度。
  中国古代的酒都是未经蒸馏的酒,带酒糟的叫醪,也叫浊酒;滤去酒糟的酒叫清酒,与后世的黄酒颇相类似。无论浊酒或清酒,其所含酒精度都很低,所以古人的饮酒量很大,即使多饮几杯也难以致醉。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所饮的就是这种清酒或浊酒之类。他们的饮酒量都很大。中国的蒸馏酒始产于元代,这在元代医家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有具体记载,该书卷三有阿刺吉酒,并且明确指出,此酒“味甘辣,大热,有大毒(指含酒精度高)。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这就表明,当时所酿制的阿剌吉酒就是蒸馏酒。又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又说:“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同样表明,烧酒也是蒸馏酒,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说的白酒,最早由元代开始制作,乃蒸取滴露所得。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酒有二重性,少饮则有益,特别是少量饮用红葡萄酒、黄酒等低度酒能活血祛瘀,有利于心血管病的防治;多饮则有害,过量饮用就会造成酒精中毒,直接损伤人的肝脏和大脑,同时还会招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脂肪肝等种种疾病,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人的生命。不论任何酊剂或药酒,均兼有药物和酒的双重身份,饮用时一定要恪遵医嘱,严格控制用量,尤其是用白酒等烈性酒制作的药酒,更不可超量服用。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