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军 近日参加老家农村的一次大型聚餐,发现大家谈论的话题还是离不开饮食的安全、看病的安全。奶粉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但接连曝光的鸡蛋、奶糖、饲料等添加三聚氰胺行为,耳闻目睹邻家孩子的痛苦,看病中遇到的漫不经心、投机取巧,用药中发生的严重反应,让这些朴实的农家人也对自身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显然,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饮食和医疗问题上,安全和质量是第一位的,质量控制应该作为永远的主线。 饮食和医疗的基本是安全和质量,这是一项常识,也是提供饮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机构与社会群众达成的一项前提共识。如果打破这项前提共识,群众就会寻找替代品或者是寻求自给自足,其严重后果就会造成行业形象和威信的丧失,让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在奶粉事件中,经营几十年的奶粉龙头企业“三鹿”从产值过百亿到资不抵债,蒙牛、伊利从市场的宠儿到资本市场的受害者,发生的时间也就在短短的几天,如此方式的行业洗牌和重塑,其中的代价实在过于惨重。所以在危机面前,我们首先要回归常识和前提共识,反思自身的经营管理行为。 从常识和前提共识的理性来看,某些食品企业和医疗机构管理者往往本末倒置。就拿满眼的食品广告、医疗广告来说,往往充斥着过火的宣传、诱人的陷阱。市场宣传和营销不是不重要,但如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不好甚至不安全,每吸引一个人反而不是好事。比如,有的医院宣传自己治疗某种病如何如何高明,价格如何如何优惠,可是当患者经历过整个治疗过程后,却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这位患者回去后,就会向身边的人诉苦,一传十十传百,在食品和医疗市场中,口耳相传的力量是无穷的,最终的结局就是大肆宣传后反而是市场的逐渐萎缩。所以说,食品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营销与宣传应该与所提供产品的安全与质量相匹配,这样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局面。 质量控制是永远的主线。常识告诉我们,亡羊补牢是为了防止后面的恶化,但前面的代价却是惨重的。在奶粉事件中,各级政府采取的果断措施迅速稳定了牛奶行业,保持了今后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其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奶业基础的破损、品牌的毁灭、群众的信任危机。前两年的“齐二药”事件也是个证明。不过另一方面来说,在质量和安全上采取主动,往往是企业与行业兴盛的开始。比如,享誉国际的海尔集团,其创业的开始,就从张瑞敏带头砸掉不合格的冰箱开始。所以我们的管理者,面对质量和安全这一根本,要始终把工作做在前头,坚定不渝地执行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制度措施。 面对质量控制,我们应该有信心、有决心。想当年,日本一度是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但当他们认识到问题的危害后,痛下决心,“把细节做到极致”,成就了没有污染的海鱼和豆制品、繁茂的森林、清新的空气、高水平的医疗,成就了世界上最富盛名的长寿国家。在光明的前景面前,我们有什么不能做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