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34期第1版
 
2008年第134期第2版
 
2008年第134期第3版
 
2008年第134期第4版
 
 

“委屈奖”:无奈的无私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高亚丽  崔冠华
 千百年来,人们热爱医生,敬仰医生。在他们心中,医生的心是父母心,医生的手是救命手,医院是救死扶伤的殿堂。如果没有医生的人道、无私、仁爱、奉献精神,就没有“地球村”今天的喧嚣、繁华和昌盛——这,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然而,曾几何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一个复杂的求医、诊治历程在医患双方的心中悄悄变化:医患信任危急,患方期望值过高,医护稍有不慎、甚至是无错无过,就有可能被辱、被打,医院被闹、被告,这样的事例在媒体上屡见不鲜。为了改变和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医疗卫生行业从自身抓起,做了大量努力——在医务人员中设立“委屈奖”,就是其中的一个。

“委屈奖”里有“委屈”

    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是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人员几乎都受过病人的伤害,有的被打得耳膜穿孔,揪掉头发,磕掉牙齿;接诊重症躁狂患者时,医务人员还会受到生命的威胁,付出血的代价……医生护士挨打受骂,几乎是家常便饭。
    “因为他们是病人,而且是特殊病人,医务人员只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辱负重,含泪服务。”该院院长杨彦琦说,在他们医院,为医生护士设立“委屈奖”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医院根据同志们的受伤程度,分别给予50元到100元的“委屈奖”,最多不超过200元。算下来,每年都要发放三四十人次。“其实,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主要是一种精神抚慰和服务肯定。”杨彦琦说。
    “我们的委屈是有因有果。”该院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护士说,“原因就在于他们是精神病患者,一旦发作,医护人员极可能受到伤害。大家都认为能为精神病患者服好务是高尚的,是应该做的,受点委屈也没啥!”
    “与精神专科医院相比,综合医院里医务人员的委屈就更复杂了。”一位刚刚从院长位置退居二线的老同志说,因为病人形形色色,病情千差万别,医务人员再小心、再努力,也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病人或家属就会发火,就可能引发争执、甚至酿成纠纷。怎么办?为了息事宁人,更为了治病救人,医院只好在医务人员中设立了“委屈奖”,但医务人员的委屈向谁说?谁又能理解?这是个大问题。这位老同志说:“在‘委屈奖’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是因为无奈才委屈,因为敬业才无怨,因为献身才无悔。”

不信春风唤不回
 
    “‘委屈奖’不是万能的,关键是理解、互信、和谐、双赢。”“‘委屈奖’只是一个过渡,理解的红线牵在医患双方手上。”“让医生护士委屈受气,对天使不利,对病人更不利!”采访中,许多人都从医患双方的角度发出这样的灼见。
    “其实,我们也理解医生,理解医院。”正在病房里陪护的王先生说,他在一则资料里看到,在人们有限的30多年工作时间里,一名外科医生要缝合10万针,一名内科大夫要接诊上万个病人,一名护士要进行5万次护理,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是巨大的。人无完人,谁能保证一辈子不出现一点点失误?法官有判错案的,工程师有设计错误的,投资有事与愿违的,为什么就不允许医务人员犯错误!有的患者家属动不动就与医生打官司,随便一张口就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医生能不委屈?医院能不委屈?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医疗卫生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管理、服务举措,以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医患和谐。经过践行发展,医院管理不断强化,诊疗技术水平不断攀升,医务人员德技双修,卫生行风持续好转,取得了明显效果。
    “效果明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委屈奖’越发越少,表扬信越来越多。”孟津县人民医院院长郑广庆说,去年春季,在该院病房里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病人家属无端对医生发火,连同室的病人都看不下去,站起来为忍气吞声的医生说话。事后,那位发火的家属自感理亏,还专门提着水果到医生办公室赔礼道歉,承认了错误。
    “对医务人员来说,个人再委屈也不能让病人委屈;个人的委屈是暂时的,群众的健康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郑广庆说,“医院作为特殊的服务场所,‘委屈奖’也许会长久存在,但医务人员的追求目标和辛勤努力不会变,和谐医患关系的天空会越来越灿烂。”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