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韦绪性,安阳市眼科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疼痛学会委员、安阳市疼痛学会主任委员。幼承家传,先后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及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从医40年,擅长疼痛、内科疑难杂症诊疗,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集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诸多成就于一身。为我国首部《中医痛证诊疗大全》、《中西医临床疼痛学》主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市科技进步奖3项,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一项,为我国中医疼痛学创始人,在国内享有盛誉。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院长韦绪性与患者亲切交流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安阳市眼科医院
——记省管优秀专家、主任中医师 、安阳市眼科医院院长韦绪性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张红星 李文革
从医40年,他痴心研修,学博思精,被誉为“今日‘韦编三绝’”;
从医40年,他躬身临床,仁心仁术,被患者亲切地称为“韦一趟”;
从医40年,他勤于著述,著作等身,是国内公认的中医疼痛学创始人之一、著名中医疼痛学专家;
从医40年,他学贯古今,取精用宏,集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诸多成就于一身,尤重厚德崇仁,佑济苍生,挥洒着绿叶对根的情怀。
他就是省管优秀专家、主任中医师、安阳市眼科医院院长韦绪性。
今日“韦编三绝”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韦绪性,自幼随父韦献贵学习中医,并立志成为一名造福一方的名医。当同龄的小伙伴还在玩“过家家”游戏时,他已在父亲的指导下,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脉诀等必备中医药知识,并逐渐接受临床实践的锻炼。
从此,学习,学习,不断地学习,成为贯穿着韦绪性人生的主线。
读初中时,韦绪性就利用寒暑假参加县里的专业培训班,并能独立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尤其令他终生难忘的是,1969年秋,乙脑疫疾大流行,当地发病率很高,16岁的韦绪性被抽调到乡卫生院帮助工作,通宵达旦地救治患儿,练就了抢救危重病人及“腰穿”等基本功。这一年,16岁的他正式步入了中医临床殿堂,开始了他对中医学长达40年的执著追求。
1972年,韦绪性进入河南中医学院。带着从事中医临床多年所遇到的难题和对未来远大目标的追求,他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拼命地从中医学宝库中汲取营养。上学三年半,他读书笔记记了20余本,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大学毕业后,韦绪性被分配到安阳地区卫校(今河南省卫校)从事中医临床及高等中医教育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他非常重视身教重于言教,严格遵循中医教育规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他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韦绪性十分重视持续给自己加“水”,他深知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就需要有密集型的知识结构与良好的技能,力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自幼养成的刻苦好学习惯在这一时期被韦绪性发扬得淋漓尽致,他常常三更灯火五更鸡,贪婪地吸允着知识的营养,抱着书本入睡也是常有的事,勤奋好学的他成为师生学习的榜样。《安阳日报》记者得知后如获至宝,费劲周折才采访到他。不久,该报头版发表长篇人物通讯《今日“韦编三绝”》,并配发编者按报道他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丰硕的学术创获,“今日‘韦编三绝’”的佳话在古都安阳和豫北大地广为传颂。
1982年,韦绪性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研究班学习,长期随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时振声、王琦等教授课堂、临床学习,尽得其传。期间,任应秋、董建华、陈可冀、姜春华、李振华、何任、潘澄濂、万友生、李今庸、黄星垣等中医大家都曾亲自授课,使他不仅系统研读了中医四大经典原著等课程,同时也学习了科研方法和诸多名师珍贵的治学方法,使其眼界大开,理论素养和诊疗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韦一趟”的由来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无论是当老师、医生、人大副主任还是当院长,韦绪性始终恪守“医生不离病人,理论研究不离实践”的格言。
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精湛的临床医术,加之其长于诊疗内科疑难杂症、疼痛病,使韦绪性成为众多患者“追捧”的名医。
某音乐高校一名安阳籍女硕士,正在准备毕业论文答辩时,患低烧持续两个月不退,伴心悸胸闷,全身乏力,形体消瘦,不思饮食,精神困倦,四处求医不见好转,无法完成学业,经一家大医院疑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让其转北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患者在其父母的搀扶下来院就诊,韦绪性全面分析了足有5公分厚的各种检查单后,认真望、闻、问、切,诊为“湿阻证”,立祛湿化浊,宣畅气机,和解少阳法,宗三仁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患者服药3付,热势渐平,继服7付,诸症悉除。患者的父亲拿着一个厚厚的记满女儿体温数据的本子,逢人就说:“你看看这两个月,我每隔一小时给女儿量一次体温,就是不见好转。真没想到韦教授开的中药方这么神奇,服药当天晚上体温就开始下降,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韦教授。”
安阳市龙泉乡一位16岁女患者申某,患全身皮下瘀斑半年余,经多方医治均不见效,于1993年经北京某著名医院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型紫癜”,坚持门诊治疗1月余,花费万余元仍无效果。慕名来找韦绪性诊病时,她全身皮下黄褐、青、紫斑相兼,月经数月淋漓不止,伴牙龈、鼻腔出血,面色萎黄,形疲乏力,查血小板已下降至2万,脉细数无力,舌质淡红少苔,舌体略胖。诊为血证(肌衄),气阴两虚证,立益气摄血、滋阴凉血法,以六味地黄汤加黄芪、生地、赤芍、阿胶、女贞子、旱莲草治之。服药2付,牙龈、鼻腔出血减少。再进3付,牙龈、鼻腔出血停止,全身出血明显减少,继续服药月余,临床痊愈。
韦绪性临床治疗痛证积验丰富,颇具功力,常以独特方药治疗卒痛、顽痛。他把自己的经验方研制成“笑痛”系列制剂,广泛用治头痛、面痛、痛风、关节痛及脊源性疼痛等,屡试不爽。内黄县二安乡患者赵某,患头痛20余年,经多方治疗乏效。诊见头两侧隐隐作痛,入夜痛甚,遇劳及情绪波动则痛作,痛不可忍,伴心烦易怒,寐少梦多,经查头颅CT无异常发现,舌质暗红,舌苔薄白微黄而干,脉沉弦细略数。诊为头痛(瘀血阻络,肝阳上亢证),立养血逐瘀,平肝潜阳法,用“笑痛”一号胶囊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之,服药三天疼痛渐减,继续服药至七天疼痛尽失,心烦易怒,寐少梦多悉除,继以“笑痛”一号胶囊巩固治疗月余,于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韦绪性常年坚持按时出专家门诊和查房,中午12时前很少下班,往往在下午1点左右才能看完病人,门诊量总是位居医院前茅。由于疗效显著,被患者亲切地称为“韦一趟”。“韦一趟”成了他的代名词,以致于许多患者弄出慕名到医院挂“韦一趟”专家号的笑话来。
创立中医疼痛学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韦绪性在40年的行医生涯中,潜心学术、临床研究,放眼新奇,穷索未知,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韦绪性在长期的医疗、教学实践中,深感疼痛是一个广涉临床各科、人体各部、危害严重的病症,对其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学术体系,临床诊疗亦未形成独立学科。
为填补这一重大学科空白,韦绪性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踏上了“中医疼痛学”的研究之路。为此他十余年如一日,寒暑不辍,笔耕不止,深入临床观察,在系统总结大量临床经验和学术理论的基础上,于90年代初相继主编出版了我国首部疼痛学专著《中医痛证诊疗大全》和《中西医临床疼痛学》,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中医疼痛学的奠基之作,在医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分别公开发文,盛赞这两部著作“实从古未有之奇编”,“不仅实用性强,且颇多创建,弥足珍贵。”2000年9月27日《中国中医药报·学人访谈》专栏发表了对其专访,对他创建中医疼痛学新学科予以高度评价:“中医学对此(疼痛)尚无明确的学科划分。为弥补这一空白,韦绪性相继主编出版了《中医痛证诊疗大全》、《中西医临床疼痛学》,构建了中医疼痛学的理论框架和诊疗规律,突破中医“见痛休止痛”等传统观点,率先提出“辨主证,务在止痛”的诊疗观,创“论治步骤”新格局,充分代表了当今中医痛证研究的较高水平。”韦绪性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内公认的“中医疼痛学创始人”,中医疼痛学由此兴起。
为推动疼痛医疗、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韦绪性又积极努力和多方奔走,相继创办了安阳市疼痛诊疗中心和疼痛分院;2000年元月又率先推动成立了全省首家疼痛专业学会—安阳市疼痛学会,并被大会推选为主任委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韦绪性在学术临床研究上历尽艰辛,不仅涉猎范围颇广,而且注重由博返约,由约返博,自出机抒,形成独特见解。数十年来,他从未休息过节假日,常常挑灯夜战,精于思考,勤于著述。在电脑尚不普及的年代,他每写一本书,光是草稿纸就足有一麻袋。从医40年来,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41部,其中主编的15部著作多为国家级出版社重点书,有的用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在国内享有盛誉。韦绪性还发表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40余篇(国家级7篇,国际学术会议获奖1篇)。其中“痛证论治步骤观”、“久泻实证观”、“瘀证诊疗观”、“弘扬中医特色思路”等文章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等杂志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后,获较大反响。同行们称他是一个“高产”专家,并惊叹他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写了那么多论著、论文。
韦绪性取得了多项骄人成绩,党和人民给予了他多项荣誉。青年时期,他就分别被安阳市政府和团市委命名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新星”、“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步入中年后,他相继荣获“市管优秀专家”、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兼任河南省疼痛学会委员、安阳市疼痛学会主任委员、安阳市科协常委等学术职务。
打造“光明绿洲”
“品牌是医院第一生命力。医院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灵魂,发动和依靠职工,打造医院的文化品牌,这样不断发展壮大的医院才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韦绪性感慨道。
韦绪性调任安阳市眼科医院院长后,认真总结分析医院的社会定位、文化优势和发展思路,将医院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重塑和提升医院的精神文化,首次提出并确立医院发展要打文化品牌的发展战略。
他重点从医院的服务文化入手,结合实际,从眼科医院的立院之本、社会责任和服务宗旨出发,确立了“光明绿洲”这一体现专业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文化品牌。
在实施过程中,韦绪性坚持“笃学厚德,内修外联”理念,营造名医云集,人才辈出,内外部发展环境宽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发展绿洲;恪守“心慈术精,纪严风正”院训,提升文明素质与服务质量,建设患者满意的和谐绿洲;推行“精益服务方式”,追求尽善尽美,建立准确、准时、方便、快捷的安全绿洲。
为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科研创新水平,韦绪性创造性地提出实施“造峰”和“蓄水”两大工程,把人才培养作为科技创新的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加大投入,引才、育才、选才、护才、用才多策并举。为医院培养出了一批医德医风高尚、理论功底深厚、临床医技精湛的优秀人才队伍。“造峰工程”主要是培养拔尖人才,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原则,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他非常重视医疗、学术外联工作,积极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聘请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专家、教授为导师,与该院6名学科带头人结对子,实行导师制式的一对一传帮带。先后与广州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北京同仁医院等6家上级医疗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邀请导师定期来院讲学、坐诊、手术示教,让学科带头人每年外出参观学习、短期培训一次,有针对性地学习国内、外本专业前沿技术,重点学习高新技术,从而达到省级水平或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努力与国际一流技术接轨。采取院内临床带教、定向进修培训、参加专题学习班和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快医院人才梯队建设,以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医院的发展培养充足的后备人才,以实现“蓄水工程”。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突出眼科特色和优势,以应用研究为主,兼顾基础研究”的科研方向。近年来,在韦绪性院长的推动下,安阳市眼科医院积极参与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牵头的多中心研究项目,2006年以来,相继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循证诊治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EBER(遗传性神经病变)遗传基因研究分析》,使医院科技创新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打造“学科航母”,是医院战略规划和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为此,韦绪性把学科建设当作医院的核心工作和战略性任务来抓。通过抓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技术引进,进而推动其他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他为医院确立了“整体规划,梯次推进,加大投入,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的学科建设原则,把眼病学科做强、做大,二级学科设置精细,确保了“学科航母”的实现,并带动和完善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眶(肿瘤)病与颌面整形科、口腔科、中医疼痛科、中医内科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强化基础功能科室,为患者提供了多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形成医院自身的“拳头”。他撰写的《创建国内先进、全省一流眼科医院的战略思考》,在国家级杂志《中国医药指南》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
目前,安阳市眼科医院开展的准分子激光、玻璃体切割、眼底激光、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顽固性青光眼诊断治疗及术后处理等技术项目,已跻身于全省先进水平,并在安阳市及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医院知名度显著提高,“光明绿洲”文化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充实、丰富,展现出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短短几年内,医院相继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河南省临床特色专科医院、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全省医院管理优秀单位等殊荣,并连年被评为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绿叶对根的情怀
韦绪性常说,病人没有高低贵贱,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为医生,只有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解除病痛。作为公立医院,要始终坚持公益性,切实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几十年来,韦绪性对待患者,从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对那些急、重、特困病人,总是给与特殊照顾。他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诊查疾病认真细致,解释病情耐心热忱,始终注重以他人品的吸引力、行为的亲和力和语言的感召力真诚对待患者,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与尊敬。韦绪性还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方剂研制成“笑痛胶囊”、“笑痛散”、“笑痛液”、“笑痛膏”等系列纯中药高效制剂,分别用治神经痛、椎体痛、风湿痛、癌痛等各类疼痛,价格低廉、疗效可靠,经推广应用,获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韦绪性长期坚持到基层义诊,用娴熟的医术为基层患者解除病痛。老百姓只要听说韦教授来了,每次都围的他水泄不通。一次,他到内黄县豆公乡义诊,老乡们听说市里来了大专家,一大早就等候在村委会门口。韦绪性看到家乡的乡亲对自己如此信任,顾不得旅途的疲劳,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他耐心、细致的为每一位患者把脉、开处方、讲解病情,家乡父老被他细致入微的诊断所折服,伸出大拇指夸奖他“真是咱百姓的专家”!
2001年,韦绪性在林州市合涧镇义诊时,遇到一位60余岁的病人,患“鼻流清涕”40余年,每餐一端热饭碗必清涕长流,放下热饭碗即止,跑遍郑州、北京很多大医院耳鼻喉科诊治,毫无效果,甚为痛苦。他认真诊察后,给病人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重用细辛30克,病人仅服药一付即清涕减少,服药三付清涕尽除。此例令患者全家感激不尽,并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山西一位30多岁的年轻医生,患慢性溃疡型结肠炎7年余,每天脓血便达七八次,伴下坠、左下腹痛,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形容憔悴,遍服中西药,并配合灌肠治疗,时轻时重,他慕名来到义诊现场。韦绪性用芍药汤合平胃散加减,重用制没药、生牡蛎,服药一周,脓血便明显减少,经治疗一个月后,大便完全正常,该医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韦绪性一班人的带领下,安阳市眼科医院在追求医院发展的同时,切实承担社会职责,力争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做成金字招牌。2006年,该院在林州市开展“光明家园”白内障患者复明救助活动,投入资金20余万元,为林州市1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同年10月,河南省助残济困总会“白内障曙光行动”在安阳市启动,安阳市眼科医院作为行动的承办单位和“定点医院”,为安阳县7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手术,受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助残济困总会主席张世军的高度评价。
2007年4月份,安阳市眼科医院对老年性白内障、单纯性青光眼两个病种实行了单病种限价,减免患者医疗费用达30余万元,受到社会各界和患者的广泛赞誉。
记者手记: 他额头宽阔,炯炯目光中透射着睿智和坚毅,言谈举止中散发着儒雅。
一个午后,一杯清茶,记者和韦绪性的访谈开始了。
“省管优秀专家、新学科的创始人,哪一个荣誉都足以让人引以为荣一辈子,您是怎样看待的?”记者直接发问。
“荣誉是对过去辛勤劳动的褒奖,它只代表过去和今天新的更高的起点。人不能为名所累,宁静方能致远。”
“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惯于长夜苦读笔耕,是读书和临床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人生。”
“《大学》的‘止于至善’使我终生受益无穷,它提醒人们,做事要精益求精,直至做到最完善的地步。”韦绪性打开了话匣子。
就这样从“今日‘韦编三绝’”到“韦一趟”,到“高产专家”,再到同为主任中医师的爱人对自己工作默默的支持……
和他交谈如行云流水般的惬意,他才思泉涌,时而引经据典,时而高屋建瓴,抑扬顿挫,亦庄亦谐,让人如沐春风,舒畅无比。
这就是韦绪性,从教使他多了几分儒雅,从医使他懂得感恩,从研使他平添了几分执着,从政使他睿智高远。就像面前的这杯清茶,散发着沁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