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炜 医学大家吴阶平教授认为,对于一个好医生来说,“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艺术性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吴阶平自立志学医之后,就把“做好医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可以说,吴阶平提出的好医生的“三条标准”,与时下医院提倡的“人文关怀”理念如出一辙。在医生的自我道德修养中,人文素养至关重要,它体现在献身精神、协作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以及高明的处理问题的艺术手段等内在的素养。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患者心目中的好医生的形象大多是这样的:坚守在临床一线,在医术上精湛,在医德上高尚,在服务上精细。一句饱含暖意的语言,能给病人带来通身和煦;像称呼老朋友一样去称呼患者,能使遭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深感安慰;在诊断与治疗时,能摒弃经济利益的驱动,千方百计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规范治疗,为生命负责,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而切实做到这些,无不基于他们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在他们的身上,一定有献身医学的热情与责任,一定有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一定有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以人为本,即同情病人、关爱病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了医学的本质。 假如一个从医者的内心世界如沙漠一样荒芜,情感是冷漠的,认识是偏激的,胸怀是狭隘的,那么,他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病人,往往也会是冷漠的,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所以,先贤所说的“医乃仁术”、“仁者爱人”是多么的贴切与深刻。它告诉我们,想要做一名好医生,必须认识到医生这个职业是神圣与崇高的,必须要先做一个好人,一个有爱心和正义感的人,才能做一个好医生。 2003年7月,吴阶平教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的讲话中说:“医学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生物学上的人,都是社会学上的人。要培养学生重视哲学学习,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水平。”吴阶平的这一席话,正是强调在医学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医德,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 不管是有高级职称的医学专家,还是刚执手术刀的年轻大夫,都是从医学院校走出来的。医学的启蒙教育还是在医学的殿堂里生根发芽,因而,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今日的医学生,将是明日的医学专家。而要做个好医生,就要付出毕生的爱与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