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笔如椽写辉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看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展历程 |
|
本报记者 王平 通讯员 赵毅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历史从此走向新的时代。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马金生告诉记者:伴随改革开放的步履,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不断焕发青春,不断成长壮大,不断飞跃前行,不断创造辉煌。 作为平顶山市建院历史最早的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50多年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薪火相传,今日的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其规模之大,人才、人气之旺盛,设备仪器之精良,成果、成就之辉煌,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等等,都堪称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这一端,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尤为自豪。因为一系列数字都印证着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30年的巨变: ——医院现占地65296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 ——开放床位1000张,年门诊量35万人次,出院病人数2万余人次。 ——装配有美国GE公司生产的1.0T磁共振成像系统、螺旋CT、罗氏日立全自动生化免疫工作站,美国GE公司生产的多维星超高档彩超等一大批省内先进的大型医疗仪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多排螺旋CT、全数字化兼容型平板血管造影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直接数字化平板DR摄影系统等国内一流的大型医疗设备即将安装投入使用。 ——医院现有职工1062人,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6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0余人,博士毕业生1名,硕士毕业生70余名。 ——医院设有60个临床医技科室,2个河南省临床特色专科设在医院。 岁月见证历史 奋斗写下辉煌 今天是昨天的升华,明天都在今天的奋斗中。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决策者们深深懂得:历史是需要回头看的。理智地回顾过去,才能科学地开拓未来。 该院成立于1956年11月13日,其前身是平顶山矿区大营卫生所。建院初期,全院仅有固定资产22000元;编制床位50张,仅有10床被子,没有一床褥子;全院医疗设备只有一个产科用旧手术包,一张产床,一台手提式高压消毒锅,一台显微镜,两个听诊器;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夜间查房和手术用的是手电筒,医疗和生活用水全靠一口井。就是在这样艰苦简陋的条件下,医院几代人凭着辛勤的汗水和坚韧的毅力,硬是从布满荆棘的荒凉中走出了一条繁花似锦的发展之路。期间,几经风雨,历尽沧桑,数易其名,1979年8月始更名为现在的名称——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1979年8月正式更名的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适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医院的全面建设与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又经历20多年的成长,如今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目前平顶山市规模最大,学科最多,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部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门急诊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手术室、静脉配液中心、骨髓移植室均安装了空气层流净化设备,达到国内一流;建立了标准化的供应室、病理科;尤其是2006年竣工投入使用的病房大楼为一栋集出入院、手术、ICU、CCU、标准护理、高档病房、远程会诊、设备用房为一体的多功能型现代化智能型综合大楼。该大楼设计上采用现代化医院建筑新概念与新技术,在满足医疗功能内涵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楼内建有中央空调、消防、弱电智能化、医用气体、洁净手术室及热力系统;设有医护对讲、有线电视、保安监视、电视示教、楼宇自控、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广播等一整套先进设施。它的投入使用不仅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优良的医疗住院环境,而且大大改善了医院科研、教学条件,使医院愈来愈成为平顶山市及周边地区疾病的治疗中心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 改革促发展 管理增效益 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领导者们毅然选择了改革。他们认为:建好一所具有专科特色的现代化、人性化、数字化、生态化的品牌医院,还怕病人会不来?还在意医疗市场的竞争?近年来,医院各项改革紧紧围绕以‘优质’增强医院的竞争力,以‘安全’拓展医院的影响力,以‘高效’提高医院的生命力,以‘低耗’扩大医院的吸引力逐步展开的。我们就是要通过实施推名医、建名科、创名院的名牌战略,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改革是新旧两种体制的碰撞,也是新旧两种思想观念的斗争,势必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医院大刀阔斧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格外引人瞩目。 长期以来,医院形成的用人机制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医学本身的发展。因此,医院党委在全院适时推出了中层干部聘任制,并且实行竟聘上岗,改过去的伯乐相“马”为现在的赛场选“马”,有效地引入竞争机制,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医院在全市事业单位中率先实行了全员人事代理制,今后无论是大中专毕业生,还是新进入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人事档案均由市人才交流中心管理,这些新进人员与医院是聘用与被聘用的关系,一旦合同到期,而不愿续签合同,那么对方就成了社会人,在医院形成了用人上的激励机制。 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医院还加大了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临床一线倾斜、向苦脏累岗位倾斜”原则,在效益工资分配上与责、权、利挂钩,适当拉开收入档次,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实施人才战略 突出专科优势 “在现代医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一个医院的社会效益、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无不体现出人才效益的结果。” 回望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30年的发展历程,不能忘却的是那些为了这片热土,谱写了生命之歌的前辈们。他们,有些是平顶山市一院的奠基者、创业者、见证者、决策者;有些是在医疗行业德高望重的学科奠基人、学科带头人、学科特殊贡献者。这些德技双馨的专家,以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实践、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攻克了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史上无数“雪山”、“草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近年来,医院先后开展的骨髓移植、自体干细胞移植、肾移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临时及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冠状动脉搭桥、立体定向技术、宫腔镜、腹腔镜技术、关节镜、椎间盘镜技术、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液灌流等一大批代表当今国内医疗技术先进水平的项目填补了平顶山市医疗技术的空白。 这些已载入历史“档案”的临床科研技术项目,就是医院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有力“佐证”,是医院大力实施科技兴院、项目强院战略的最好诠释。医院的领导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近年来,医院每年都拿出业务收入的5%用于人才培养,先后选送一大批青年骨干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著名医院专科进修深造。积极培养和引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并与国内许多著名医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经常邀请著名医院的专家、教授来院讲学、查房、做手术,开展学术交流。医院按照“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医疗技术创新工作,努力打造一批自己的“拳头产品”,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特色,先后投入数百万元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专科。 如今的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形成了一支专科优势互补,梯队合理、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断促进专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医院的内分泌糖尿病科、肾内科被确定为省特色临床专科,平顶山市糖尿病研治中心、高血压病研治中心、血液净化中心、中毒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肿瘤会诊中心、骨科研究所、小儿疑难重症抢救中心设在医院。这一切,都标志着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进入高水平运转的新时期。 牢记医院宗旨 不忘社会责任 百姓之于医院,患者之于医生,从来都心存敬仰、向往的情愫,那是一种生命的寄托;医院之于百姓,医生之于患者,从来都以诚信为追求,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承诺。有生命的寄托和对生命的承诺所建立起来的这种医患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扩大。近年来,“和谐”这样一个反映新型医患关系的概念被人们反复地使用着,并日益成为医疗机构安身立命和永续发展的时代追求。近年来,医院坚持全心全意为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秉承全身心服务,全过程照顾的服务理念,把热情周到充满爱心的服务,当作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开给所有病患者的第一张“药方”。这张药方对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有着丰富的内涵。 医院向社会公开了服务承诺,明确要求从病人进入医院开始,开展全程优质服务,做到入院有人接,手续有人办,检查有人陪,出院有人送。在门诊大厅设立导医服务台,面向社会招聘多名护理专业毕业的礼仪护士,对危重病人、残疾人、老年人由导医护士护送到诊室或病房。设立院长接待日、门诊值班主任,在门诊大厅负责解决、协调病人的疑难问题。医院还在门诊开设了简易门诊,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夕阳红”门诊,使医院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医院还在全市率先推出了“无假日医院”,保证全年365天“天天”应诊,率先推出了“午间门诊”,解决路途远和忙于工作人群的看病问题。为方便患者,医院在全市率先开通了“生命绿色通道”帮助急诊病人挂号、缴费、取药、办理住院手续;对“三无”病人实行先接诊、先抢救、先入院、后办手续的“三先一后”服务。为了满足病人的医疗需求,医院投资对门诊楼进行装修改造,新建了现代化的病房大楼,努力为病人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新装修的各门诊诊室在位置的设置和色彩的选择上,根据患者群的不同进行了区分,在门诊和病房设计安装了新颖美观标识系统,增加了背景音乐,充分体现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目前,医院又围绕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等热点、难点问题,严格管理,大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坚决制止收红包、索回扣、开大方、乱收费等行业不正之风,努力打造服务品牌。结合医院的工作实际,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将医院的就医环境、服务流程、收费标准等内容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传版面,让患者知晓,并借助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对住院病人实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接受病人的监督。在门诊大厅和住院处公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在各科室公示专科诊疗价格,在门诊药房设立药品使用咨询窗口,由专职药师为病人答疑释惑,让患者明明白白地看病。为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医院始终坚持药品公开招标采购制度,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规定了能用国产的不用进口的,能用普通的不用贵重的用药原则,制定了严厉的奖罚措施,取消了药品收入参与科室效益工资分配的做法,实行了药品管理的“双十”制度,定期统计使用量最大的前十种药品和前十种药品中开方量最多的前十名医生名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查证是否属于不合理用药,一经发现违规将给予停用药品和相应处罚。有效地避免了乱开药、滥用药现象的发生,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维护了患者利益。医院公开招标采购药品的经验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国务院纠风办为此在医院召开了19个省市代表参加的全国现场会,推广了医院的经验,中央电视台还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了医院的做法。 医院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满意周到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医院的崇高信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面对肆虐的“非典”病毒,医院广大医务人员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崇高的职业操守,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奏响了一曲抗击“非典”的壮歌。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全院各个岗位上的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职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非一线,为抗击“非典”取得最后的胜利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大堤。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从院领导到普通职工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发扬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医院上下紧急动员,为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先后3次向灾区人民捐款20余万元,有9名同志奔赴四川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他们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书写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壮丽诗篇。 2004年1月,叶县邓李乡郝庄村女孩郝慧勤身患“怪病”,生命垂危,无钱医治的消息经《平顶山晚报》报道后,花季少女的不幸遭遇引起了医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当即决定伸出援助之手,将郝会勤接来医院免费治疗。经过组织多科专家的反复会诊,最终确诊并手术根除了“怪病”病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遏制了其体内钙质的流失,使郝慧勤的病情得以控制并逐渐好转。医院为郝会勤免去了住院、治疗、手术的一切费用,对其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经过近百天的治疗,郝慧勤顺利出院。这以后的日子里,医院时刻关注着郝慧勤的康复情况,定期派专家赴郝的家中为郝会勤体检,逢年过节院领导都要带着慰问品来到郝会勤家中看望和慰问。当了解到因家庭贫困,郝家盖好两年的新房没有安装门窗,寒冬腊月屋子里飘着雪花的情况后,医院出资为她家安上了崭新的门窗。2006年春节前夕,当医院领导再次来到郝家看望时,郝慧勤终于重新站了起来,从此她又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2006年7月,针对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家庭贫困而得不到及时治疗的现状,医院和平顶山市红十字会联手启动了“生命工程——修复心脏,拯救生命”大型博爱公益活动,为贫困先心病患儿减免费用手术治疗,使近百位贫困先心病患儿受益。针对部分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因贫困而无钱医治的情况,医院又积极争取让国际“微笑列车”驶入鹰城,成为国际“微笑列车”定点医院,免费为家庭贫困的唇腭裂患者进行手术,使他们重绽笑容。 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50年的历史上,像这样情暖患者,情洒鹰城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树立了医院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白衣天使形象。 传承医院文化 共创美好明天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医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占,医院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确定了医院文化核心理念,靠先进的文化理念凝聚人心,打造服务品牌,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医院持续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如今的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是国家卫生部命名的三级甲等医院,为全国500家大型医院信息库成员,国际救援中心网络医院,河南省“双十佳”医院,全国首批、全市唯一一家“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在全市医疗卫生界率先通过ISO9001:2000质量认证。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史,让人感到漫长,也感到了短暂;感到了光荣,也感到了压力。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给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如何谋求医院新发展,医院的决策者们早已成竹在胸。在今后的工作中,医院将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质量、更高的水平,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医院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谋发展,团结一心,乘势而上,努力构建和谐医院,早日将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成为一所民众放心、政府满意,具有专科特色的现代化、人性化、数字化、生态化的综合性医院,成为中原地区民众信赖的品牌医院,员工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为医学事业的进步,为平顶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岁月流逝,时驰势易。今天,我们站在2008这个时间点上,在略带沧桑感回顾改革开放30的经验的同时,更是满怀激情地做好各项工作。30年中那些曾经亲历的切肤之痛,与至今仍然咀嚼不尽的喜悦,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30年,对一个医院却不算一段短暂的时光,足够去发展壮大。30年,对一个人则是漫长的岁月,一代又一代的医院人在这里奋斗,不知挽救了多少个生命,也不知会让那些生命延续多少个春秋。但可以肯定的是,医院人依然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着“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的郑重承诺。每一个愿望都是一个梦境,每一个瞬间都将凝固成永恒,每一个行为都被记录成为历史,每一个憧憬都有可能化作繁花似锦的前程。在这个与时俱进、求新求变求实的伟大时代里,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干部职工,正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在不断探索和拼搏中开创新的局面,鹰城百姓的生命绿洲——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