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平 通讯员 杨洋
平顶山市中心血站自1995年11月25日成立以来,特别是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历经了起步、发展、创新、辉煌的光辉历程。十多年来,市中心血站未发生一例因输血而引起的纠纷,确保了全市人民的临床用血质量安全与需求。
无偿献血十三年的成就
据市中心血站站长李健介绍,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工作始终以“一个中心、二个体系、三个重点、四个过渡”和“巩固完善、规范、提高”为方针,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无偿献血宣传活动。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该站积极推进“四化”(即献血队伍稳定化、采血网络化、供血一体化、管理规范化)建设,不断发展和壮大固定献血队伍、稀有血型队伍、应急献血保障队伍,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无偿献血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已有将近60万人次献出热血,奉献爱心。市临床用血100%来源于自愿无偿献血,成份输血率达98%,血液复检合格率100%,农村无偿献血比例达60%。多年来,该血站未发生一例经输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有效保证了全市临床用血质量安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该市先后有281人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其中金奖22人、银奖54人、铜奖201人、促进奖4人。市中心血站连续十多年被市卫生局党委评为“党建和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优胜单位”,多次获得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4年荣获“国家档案管理二级先进单位”,2005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4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2007年荣获平顶山市政府颁发的“卫生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被评为全省“卫生先进集体”。
十三年发展的巨大变化
1995年建站初期,市中心血站20余人还栖身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血库的几间平房内,如今,血站拥有建筑面积达4160平方米的现代化采供综合性大楼,固定资产总值达3000多万元。十多年来,血站始终严把质量关,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把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放在首位,按照《血站管理规范》实行科学化管理,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引进了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全自动血型鉴定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进口血液冷藏箱、超低温冷冻箱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供血品种由原来的2种增加到现在的12种,年发血量10.2吨,是建站初期的4倍。
平顶山市中心血站承担着为全市各级医疗单位应急救治提供各种血液成份制品的重任。为使硬件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站始终坚持不懈地走科技兴站之路,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人才队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定期邀请专家教授来站举办各类培训班,每年组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培训、进修、参观、学术交流。同时,血站加大新项目、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建立了血型室,开展疑难血型鉴定、疑难配血、母婴血型不合的产前检查、新生儿溶血症血清学鉴定以及白细胞滤除等一批拳头项目,有效解决了疑难血型鉴定难问题和输血不良反应问题。
建立高质量采供血服务体系
血站领导班子对血液质量安全工作十分重视,组织专门人员编写各科室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按照ISO-9000标准模式对全站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监控,使该市的采供血机构真正实现了网络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站长李健同志率先垂范,带领血站全体干部职工把“确保血液质量安全”作为血站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并根据血站不同时期的工作发展,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先后完成了血站工作的“四个转移”,即工作重点向现代化血站转移,供血库建设向标准化、规范化转移,采供血业务建设向强化内涵质量建设转移,临床输血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
强化血站的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采供血质量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采供血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和监督,多年来,平顶山市中心血站供血合格率达100%,在卫生部和河南省临床检验中心多次随机抽检中,血液质量检测合格率均为100%。
加大对供血库建设和监督管理
2006年以来,按照《河南省县级供血库建设达标标准》,在各县(市)供血库建设中,市中心血站先后投资20余万元购进电脑管理系统,为各县(市)供血库及市直血库配备了储血冰箱、离心机、电脑和网络管理系统等设备,实现了全市采供血系统的远程网络化管理;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保证其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同时,该站经常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监督指导工作。
由建站初期的借款30万元到今天的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由过去的业务用房不足500平方米到现在的现代化采供血综合大楼,由过去的手工制作到今天的多项自动化,由过去的单纯采供血到今天的集采供血、血液制备、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血站……市中心血站13年来的发展历程,令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