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31期第1版
 
2008年第131期第2版
 
2008年第131期第3版
 
2008年第131期第4版
 
 

温故而知新 承前而启后——改革开放30周年看平顶山市急救中心发展历程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王平 通讯员 白红
 伴随着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平顶山市急救中心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中心的发展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也是一部平顶山市急救事业的发展史。
 初创阶段:在1989年,平顶山市的院前急救工作几乎是个空白,1991年4月,省卫生厅批复筹建平顶山市急救中心,而第一笔建设资金仅有8万元。拟在市二院急诊科的基础上建设急救中心,当时的急诊科救治条件很差,院前急救又是一门新兴学科,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完善设备,没有现成教材,许多工作要从零做起。在这种情况下,市卫生局领导和院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首先完成了120急诊呼救电话的开通,包括报警台、交换机、6条中继线和机房装修等工作,使平顶山市急救中心的前身初具雏形。
 1995年1月10日,120急救电话正式开通运行,同年6月7日,市急救中心成立,填补了该市院前急救工作的空白,使该市的急救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市急救中心虽已成立,但当时中心设在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楼,救护车仅有4辆,无行政办公地点,职工26人,观察床位12张,出诊办公室既是医生值班室,又是诊断室,还兼中心接待室。在办公条件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急救中心主任武秀昆坚持以加快中心基础建设为宗旨,克服重重困难,争取到了市财政的资金投资。
 发展阶段:2001年,市急救中心搬迁至湛北路的新址,占地面积6.95亩,由主楼和配楼组成,总建筑面积5040平方米。主楼造型新颖,功能齐全,集指挥调度、急诊抢救、创伤手术、重症监护、人员培训为一体,建设水平和配置标准在河南省各地市急救中心中最为先进,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也属一流水平。现拥有1辆急救指挥车和15辆救护车,所有救护车急救药品充足,抢救器材先进。其中被称为流动抢救室的监护型救护车的功能更加完善,高科技的指挥调度系统由光纤、数字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包括大屏幕投影、电子地图、数字录音、电视监控、车辆卫星定位、应急电源等8个子系统,是该市120急救电话受理的调度终端和指挥中枢,为开展各种急救技术培训奠定了良好基础。急救出诊量与日俱增,从成立时的年出诊845次上升到2007年的12001次,增长了十几倍,现场救治成功率也不断提高。“1分钟调度,1分钟出车”的快速反应已达到了国内同行业最高水准。
 提高阶段:市急救中心不仅承担日常的院外急救工作,更重要的是在该市多次重大伤亡事故的抢救和大型文体活动的医疗保障中,雷厉风行,屡建功勋。自1995年1月10日开通120急诊呼救电话以来,已累计出诊9万次,抢救转运伤病员近10万人。120被誉为“市民心中的电话”,市急救中心被称为“鹰城人民的保护神”。
 随着该市城区框架的不断拉大,为了进一步缩短急救半径,提高反应能力,按照省卫生厅及市卫生局建设急救网络的要求,2006年6月,市一院、市二院、市五院、平煤总医院、152医院作为该市的急救医疗网络医院,接受中心指挥调度室统一指挥调派,同时和110实行联动,本着就近派车出诊的原则,极大地方便了病人的救治。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急救医疗体系的存在和发展是城市功能完善、社会稳定、人民安康幸福,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关心人民疾苦的具体体现。平顶山市急救中心在发展中壮大,在发展中提高,今后将以此为契机,为继续保持在全国同行业的先进地位、为成为全国地市级城市急救中心的样板而不懈努力。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