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平顶山市卫生局局长李培
——平顶山市卫生事业改革开放30周年回眸
■本报记者 王平 通讯员 刘震
关键词:
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率先在全国建立
村卫生所(室)、乡镇卫生院建设走在前列
新农合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平顶山市卫生局局长李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如虎添翼,尤其是近几年来,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全面提升,打造出了知名品牌,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
30年来,平顶山市医疗卫生事业与全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伴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几代卫生工作者克难攻坚,锐意进取,不断开创着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全市卫生事业从单纯的救治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服务质量日益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医疗卫生资源不断优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截至2007年底,平顶山市医疗卫生机构已发展到697个(不含村卫生所),卫生技术人员21267人,病床15038张,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18人,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2.47个,平均每千人口医师1.22人,平均每千人口护士1.03人。
特别是“十五”以来,该市全面加强了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提高了群众健康水平。建成了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病房大楼、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专科楼、市中医院综合门诊楼、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大楼、平煤总医院病房大楼以及市疾控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市紧急救援中心等一批市级医疗卫生建设项目;新建和改扩建了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舞钢市人民医院、宝丰县人民医院、郏县人民医院、鲁山县人民医院、叶县人民医院等县级医疗机构的病房楼或门诊楼;多方筹资1亿多元对全市95所乡镇卫生院全部进行了改造,并配备了必要的医疗设备、器械等;投资2641万元对全部2641个村卫生所(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实现了“一村一所”的目标。卫生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使群众就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群众认同度空前提升,病人的心理康复效应日益彰显,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得到提高,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预防保健工作,加强了预防保健机构建设,使县及县以上防保机构都具备了开展疾病监测、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系列服务的基本条件,建立了全市疫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迅速发展,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防治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1987年丝虫病达到基本消灭标准,1992年头癣防治达到基本消灭标准,1998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达到基本控制标准,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证实。“十五”以来,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暴发,乙类传染病控制在177.23/10万以下,低于全省发病率。2003年非典疫情在全国爆发后,经过全市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实现了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零控制”的目标,是河南省唯一没发现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例的城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称号。
结核病防治成效显著,以县区为单位的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达100%,结核病防治技术处于全省前列,初治结核病人治愈率、复治结核病人治愈率分别达95%、85%以上。因输血传染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市临床用血连年保持100%来源于无偿献血、抽检合格率100%,已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近年来,平顶山市多方筹资4566万元,在全市建成了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传染病医院(病区)和市紧急救援中心。同时,建立完善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位居全省前列。目前,由2000多人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和15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构建的人民群众健康屏障已初步形成。
基层卫生工作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基层卫生这个战略重点,在领导力量、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和倾斜,加快了农村、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设备和人才配套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基层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目前,该市乡镇卫生院发展到9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到112个,卫生技术人员达1万余人,集医疗、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2001年以来,结合实际,平顶山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平顶山市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试行)》、《平顶山市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标准(试行)》、《平顶山市乡镇卫生院产科急救标准(试行)》和《平顶山市乡镇卫生院注射室、供应室、抢救室、手术室建设标准(试行)》,为乡镇卫生院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提供了依据。
卫生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水平逐步提高。2002年,市卫生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卫生支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市县级以上医疗单位都要开展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通过派专家到卫生院坐诊、指导、带教手术,以及举办科技讲座等,帮助卫生院业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社区、农村,开展巡回义诊咨询活动。据统计,近年来,共组织大型卫生下乡、卫生进社区活动1.2万多次,出动医务人员14余万人次,义诊咨询290余万人次。2008年,实施了“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全市32所城市医院对口支援95所乡镇卫生院,全部乡镇卫生院被纳入了支援范围,城里医生“常下乡”变成了“常在乡”,使农民在乡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市区大医院的医疗服务。
在城市,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按照“规划先行、坚持标准、示范带动、稳步发展”的原则,加强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功能。目前,平顶山市区已建成7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较为广泛、功能较为完善、布局基本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了“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社区居民就医新模式。2005年,卫东区被国家民政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授予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截至2007年底,全市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分别为71.59%、93.05%和100%;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5.51‰和32.40/10万。
医疗服务能力及卫生人员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30年来,该市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普遍得到优化。一大批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尽心尽责,默默奉献,涌现出了不同时期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典型事迹和模范人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赞誉。
坚持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制定倾斜政策,建立激励机制,狠抓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全市人民逐步享受到高质量、高科技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切实加强卫生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1999年,全市“科教兴医”大会召开,制订了《平顶山市医疗卫生科技教育十年发展规划纲要》,并相继出台了《平顶山市医学重点学科科技发展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意见》、《平顶山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系统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决定》、《平顶山市卫生局奖励卫生科技创新人才的意见》等文件;2006年,全市卫生科技大会召开,出台了《关于奖励卫生科技创新人才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卫生系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证。
以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代表的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提高相关疾病诊疗水平为重点,以研究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重大疾病为主攻方向,注重卫生科技的创新、应用与推广,边临床实践,边科研攻关,卫生科技成果明显增多。2000年以来,全市卫生系统共获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00项,获奖率居全市各行业之首,并获得了“人工建立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恢复截瘫后膀胱功能”、“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脏病的关系及干预治疗研究”等一批高水平卫生科技成果;积极开展新技术、引进新项目,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术、先心病矫正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经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自体骨髓移植、心脏介入治疗等技术已在临床上应用,并达到了全省先进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十五”期间,共引进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人才37名,引进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9名,选送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培训。同时,加大了在职培训工作力度,全市每年都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在职卫生人员新发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中级职称及以上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近3000名基层无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参加了中专学历教育,200余名社区医护人员参加了全科医学教育岗位培训。截至2007年底,该市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267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1人,高级技术职称559人,中级技术职称3508人,专业技术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卫生科技队伍结构渐趋合理。
围绕相关疾病诊疗的关键技术,不断加强国内著名医院的协作与横向技术交流。仅“十五”期间,就邀请省级以上专家教授306人次来平顶山讲课与技术交流,涉及医疗卫生各专业方面的383个课题,引进开展医疗卫生高新项目180项,推广卫生适宜技术471项。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北京朝阳医院、解放军三○七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市中医院与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市妇幼保健院与北京儿科研究所,市妇幼保健院、市口腔医院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等国家级医院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00年4月加入北大医院医疗集团,成为北大医疗集团首家京外医院,北医大有5名固定专家、近20位流动专家定期在二院坐诊、会诊、手术、讲学,使部分患者不出本市就能享受到具有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医疗服务。通过技术交流与协作,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了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
按照“市有名院、院有名科、科有名医”的技术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切实加强重点专科、专病、临床特色专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血液病研究中心、高血压研究中心、肿瘤康复研究所、烧伤整形医学研究所、骨科研究所等一批临床科研机构在专科专病的研究和治疗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组建了“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平顶山分中心”、“河南省眼科网络中心平顶山分中心”、“河南省精神疾病早期干预网络中心平顶山分中心”,初步形成了新生儿重症救护、眼科、精神疾病治疗、肿瘤治疗等专科网络。市一院的肾病专科、市二院的心血管病科、市妇幼保健院的小儿脑瘫防治中心等三个专科被评为省级临床特色专科。经过省、市专家评审,确定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妇产科,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心内科、肿瘤科,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平煤集团总医院的骨外科、普外科(微创)等6个专科为平顶山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
同时,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设备,新增核磁共振、螺旋CT、X刀、介入治疗大型C臂等10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千余台件,改善了群众医疗条件,提高了医学现代化建设水平,为构建卫生科技平台、加快科技创新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2000年1月,平顶山市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有了医疗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开始不断健全。
为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3年-2010年,在全国建立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郏县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18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之一,标志着平顶山市农村居民开始逐步享有医疗卫生保障。2003年9月1日,郏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式启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不断扩大,2005年12月,汝州市、鲁山县、叶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为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步伐,市委、市政府把未列入全省试点的舞钢市、宝丰县作为市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负担。2006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6个县(市)共260.43万人参合,参合率为76.39%。全年共有147.16万人次享受到合作医疗补助,补助资金6814.35万元。舞钢市被卫生部等八部委评为“全国2006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市、区)”。2006年底、2007年初,舞钢市、宝丰县及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至此,全市369.3万农民全部被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功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广泛称赞和拥护。
2006年,市委、市政府又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了除城镇职工和农民的“第三类人”身上,包括城市无业人员、失业人员、职工家属、在校学生及学龄前儿童等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人群。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医难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组织卫生等部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研,决定选择舞钢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全民医保试点,实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把当地的“第三类人”纳入医疗保障体系。舞钢市城镇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从2006年7月1日实行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获得了成功经验,得到了城镇居民的普遍拥护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在全市全面推行,先后下发了《关于建立全市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的通知》、《城镇居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完善合作医疗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平顶山市合作医疗服务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平顶山市合作医疗公示制度》等一系列文件,率先在全国建立起了全民医保体系。2008年,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正式过渡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目前,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同构成了覆盖平顶山市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在谈到今后一个时期的卫生事业发展时,平顶山市卫生局局长李培说:“我市卫生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工作思路,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滚滚长江东流去,历史的进程永远属于不断开拓的创新者。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新的进程中,平顶山市卫生系统全体干部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决心开创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