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炜 通讯员 曹咏 周厚良 初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赵洛沙教授,记者便深深感受到她作为一名医学专家的温柔可亲与干练精细。她身材苗条,沉稳大方,秀气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愈发衬出高雅文静的气质。 由于亲切可人,更由于内心深处对患者无比真诚的爱,她赢得了许多患者由衷的赞誉。在郑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病房的一楼大厅里,张贴着几封病人用大红纸书写的感谢信,其中一封这样写道:“党的骆驼赵洛沙,舍己救人顾大家;精湛医术克魔胜,病人福音乐开花。”在采访过程中,当记者提起这件事,赵洛沙会心一笑,说这是一个70多岁的病人痊愈后在写给她的感谢信。把她比作骆驼,足见赵洛沙在病人心目中是多么的兢兢业业,又不计得失。 赵洛沙把职业的激情与对生命的热情,完全灌注在患者的心田里。因而,在她柔弱的身躯里,迸发着一股股巨大的能量。病区的人都知道,她是夜间查房的工作狂人,每天工作超过18小时。 她承担着30多名住院病人的治疗任务和心血管内科的部分管理工作,不仅要坐门诊,而且还有繁重的党务、教学、科研任务,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只有晚上来做,常常忙到12点多。为了保证第二天的门诊坐诊时间,赵洛沙就把次日早上的查房工作提前到了当天晚饭后,从晚上8点一直持续到10点左右。很多病号都有疑问:“这么晚了,赵教授怎么还不休息?”赵洛沙总是冲着病号一笑,“都已经习惯了”。 心血管内科的病人大都比较脆弱,随时可能发生意外。有一次,一个因急性心肌梗死、梗后心绞痛住院的68岁的男性患者在夜间心脏骤停,病情异常危急。正在查房的赵洛沙得知消息,立即赶到患者身边。因患者冠状动脉多支严重病变,抢救工作十分困难,三次电除颤均未成功。但是,不服输的赵洛沙一直坚持着。经近两个小时的紧急抢救,病人起死回生。“虽说当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病人转危为安,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畅。”赵洛沙教授回忆说。 特殊的专业性质,使赵洛沙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时刻准备着为抢救病人而行动。无论是白天、还是半夜,无论是院内会诊、还是突发公共事件抢救,只要有需要,她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 赵洛沙对病人的耐心与细心是早已闻名的。好多住院患者在上午查房前,就早早地安静等待赵教授查房。有一次,一个年逾花甲的患者家属听到走廊上传来的赵洛沙的声音,马上像孩子一样对躺在病床上的老伴说:“赵教授就过来了。”随后,赵洛沙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病房,微笑着对那位患者说:“今天怎样呢?是不是想我啦?”亲切贴心的话,使患者顿时感到十分受用。 赵洛沙教授说自己不喜欢张扬,但做事却尽求完美。今年51岁的她,可谓硕果挂满枝头:心血管内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河南省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专业学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会编委等。此外,她还主持和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如《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溶解治疗对比研究》,《不稳定心绞痛抗凝治疗研究》等。 当有些患者了解到平日谦和,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赵教授,却有着这么丰硕的成果后,愈发敬重她、信任她。一位年逾九旬的老翁是赵洛沙的老病号了,有一阵子被他女儿接到上海居住,在那心脏不适,他坚决要求女儿将其送回郑州找赵洛沙治疗。女儿开始不肯答应,倔强的老人竟以绝食要求。当他又见到赵洛沙时,感到十分欣慰与心安。 赵洛沙讲到这位老人时,眼眶湿润了。她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是我终生的追求,病人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没有座右铭,她却很喜欢冰心老人的名言:“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赵洛沙播种了爱,也收获了患者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