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伟强 通讯员 杜亚军 赵磊华 题记:前不久,郑州市人大一项提案转到了郑州市卫生局,内容是建议在全市医疗机构推行郑州市妇幼保健院的“医卡通”。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实施的门诊医卡通系统,是以病人诊疗信息为核心的新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它借助一张代表患者身份的就诊卡及预付费用,使患者在门诊就医时从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到取药、交费、查询等都能一卡通行。既方便了患者就医,又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优化了就诊流程。建立起一个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医疗服务模式,体现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服务——缩短着距离 新生儿危重症转运救护中心,体重只有1.2千克的“小毛头”躺在小小的暖箱内香甜地睡着;还有患了新生儿黄疸的宝宝们躺在“蓝光床”上进行着治疗,一旁的护士托着奶瓶,将小小的奶嘴轻轻地送到宝宝的嘴里。 “她们有许多还没有结婚,但护理起这些小毛头们,专业程度甚至赛过许多妈妈们。”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张家洁指着专注工作的护士们告诉记者。 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的宝贵财富和资源,是医院整体素质的体现,而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医院形象,最重要的一点体现在医院的医疗服务当中。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必须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取得优势。 对此,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领导层有着清醒的认识。该院以文化建设为中心,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思想作风教育,除了加强制度管理外,还充分利用各种场合进行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培养优质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程序,提高服务效率,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建设“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文化,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使医院取得高速发展,树立了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患者的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孕产妇来说,时间显得尤为重要。但每一次看病,挂号要排队,看医生要排队,等医生开单做检查要排队,交检查费要排队,交完检查费做检查要排队,拿了处方后划价要排队,划完价后缴费要排队,到药房取药还要排队…… “看病难!”许多到医院看过病的人都在埋怨。患者的困难没有瞒过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领导班子的眼睛。一场医院数字化的革命拉开了序幕。 2007年4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在全院实行数字化管理,在全省首家推行了门诊“医卡通”就诊服务新模式。“医卡通”的推行,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模式,简化了就诊环节,免去了病人排队之苦。温馨舒适的候诊服务,使单调乏味的等候变得充实而有趣;快捷方便的交费服务,让病人能明明白白地交费。“医卡通”实行一年多来,以其方便、快捷、透明、先进的服务,受到了医患的广泛好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医术——体现着关爱 “医疗质量和安全是我们的生命线,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绝不能拿生命当儿戏,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业务院长郭华峰说。为此医院从狠抓医疗质量入手,始终把质量视为医院的生命线,先后出台并逐步落实了几十项强化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开展质量信誉服务活动,实施门诊综合质量的专项治理,启动住院病房的内涵质量管理,着重在医疗服务的细节上下功夫,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门诊住院的诊疗服务质量。医院6个临床科室中有2个科室(产科、新生儿科)被命名为郑州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一个科室(优生遗产诊断中心)被命名为郑州市临床医学特色专科。 该院党委书记刘发启经常教育职工说:“你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奉献!你选择了奉献,也就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尊敬。”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全院上下形成了甘于奉献的良好风气。 为抢救病人,腔镜中心主任郭宝枝连续16个小时工作在手术台前滴水未进,为尽可能满足产妇要求,产科主任吴爱红一天做了16台手术,为使受“奶粉事件“伤害的孩子早日得到治疗,B超室主任臧丽华连续十几个小时工作在机器前,为了抢救患者,不分昼夜,不论上下班,儿科主任张家洁、于风琴、马占敏、妇科主任邹芳经常战斗在第一线……她们也是母亲,她们也有父母,但生命高于一切,当患者需要时,她们义无反顾的选择奉献。 “我们的手术室是为妇产科做准备的,随时可以手术。医院开设的‘一日手术’、‘一日病房’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受到了患者的普遍好评。虽然这样使我们的医务人员很忙很累,但为了病人,她们没一个叫苦叫累的。她们的手机一天24小时不关机,只要是患者的电话,无论什么时候,她们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身边。”腔镜中心主任郭宝枝说。 在旁边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里,住着新生危重患儿。NICU除收治本院分娩的危重患儿外,还承担着郑州地区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护工作,经常接诊从周边市、县转来的危重症患儿,工作量之大,需要付出的细心、耐心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在这里工作的医护人员,每天伴着呼吸机的各种参数指示,心电监护仪、输液微量泵等各种抢救设备的“嘀、嗒”声,穿梭忙碌在每一个小婴儿的身边。 频繁的夜班,打乱了她们的正常生活,昼夜紧张抢救病人,使她们身心疲惫,而对于在岗的30多位护士来说,患儿的需要,就是她们的工作,从护士长到护士,将护理工作视为生命,每一位患儿的康复出院是她们最大的快乐。 制度——保障着权利 医德医风的好坏既是协调社会与医院、医务人员与患者关系的重要环节,又是创建示范医院的关键。 近年来,市妇幼保健院高度重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从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着手,从细微处替患者考虑,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不断强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提高医疗技术,延伸服务内涵,追求打造完美的医疗服务品牌,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和先进的设备为患者做好服务,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让患者充分享受到保健院方便、放心、舒适、温馨、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在这里,“儿童优先、母亲安全”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为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该院每年开展下社区、进学校、到机关、去农村等服务活动。结合市卫生局开展的“六进六服务”、“万名医护送健康”、“三优一满意”等活动,今年医院免费为不同人群提供健康知识讲座、开展义诊活动近200次。 刘发启告诉记者,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医院发展、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随着社会发展、科技飞速创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的维权意识、健康意识和医疗需求日益提高,患者在就医时不仅仅关注医院的医疗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因此,医院除了拼技术、拼设备等硬实力外,更不能忽视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医德医风建设等软实力的竞争。 医德医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让病人满意,病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和不断发展变化的。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非常注重把握这种需求与变化,不断深化和完善医德医风建设这个子体系,要求各科室要高度重视医患关系和谐的重要性,科室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精心组织好工作的实施,狠抓落实,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在医患关系中的主导作用,从服务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各方面着手,细心查找、分析原因,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积极转变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时刻以患者的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以服务营造温馨,让服务制造感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并以此拉动医院整个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 “建立医患和谐关系,对于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来说,就是要从方方面面着手,从细微处替患者考虑,把病人当亲人。将‘团结、务实、创新、奉献’的精神落实到位,以更加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先进的设备和优美的就医环境为老百姓服好务。让患者充分享受到保健院方便、放心、舒适、温馨、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杨建萍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