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29期第1版
 
2008年第129期第2版
 
2008年第129期第3版
 
2008年第129期第4版
 
 

发展卫生事业 促进和谐浉河 增辉魅力信阳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信阳市浉河区卫生局局长、浉河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主任  程国文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卫生事业蓬蓬发展的30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三十年的变迁,三十年的奋斗,铸就了30年的辉煌。
    风雨30年,信阳市浉河区卫生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卫生局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卫生改革30年和撤市建区10年来,浉河区卫生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医疗、保健、预防及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地保障,为促进全区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区基本概况和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信阳市浉河区1998年撤市建区后,区卫生局新划分10个乡镇卫生院和一个药圃场(划走前进乡卫生院);2005年按照国家卫生改革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经区编委批准,撤消浉河区卫生防疫站,成立了浉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浉河区卫生监督所;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浉河区全面铺开。目前,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0个,其中城区9个、乡镇11个(含药圃场)。现有在职人员996人,其中卫技人员522人(高级职称35人,中级287人,初级200人,其它474人),2007年完成业务收入3816.85万元。撤市建区以来,业务收入十年番了三番。
    80年代,浉河区担当公共卫生工作与管理的卫生防疫站仅有一座破旧的三层办公用楼和一辆卫生监督防疫用车,办公设备十分简陋,卫生监督力量相当薄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象春风吹拂大地,浉河区城乡卫生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的就医环境和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90年代后,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后,国家加大了对卫生事业特别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力度,2005年,新建起一幢面积为3200平方米的六层疾病控制综合大楼,固定资产总值达1000万元,占地面积15亩。现有人员70人。拥有一批较先进的高精尖技术设备,万元以上的设备有20余台,车辆5辆,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31人,拥有13台电子计算机、摄像机、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传染病防治及艾滋病防治等工作中曾多次获得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的表彰,多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卫生监督执法担负着全区的卫生监督工作重任,2006年,浉河区卫生监督工作从原卫生防疫站分离出来挂牌独立办公。目前,卫生监督所人员齐备,配备了二辆卫生监督车,在卫生监督执法中正确履行卫生监督职能,在确保全区的饮食卫生、公共场所、学校卫生等五大卫生和医疗市场监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区综合整治、卫生监督工作和创建省、国家卫生城市中敢打硬仗,公证执法,做出了突出贡献。
医疗卫生改革成效显著,农村卫生事业日新月异
    浉河区卫生工作在80~90年代,医疗用房紧张,设备陈旧,医疗卫生工作举步维艰,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仅20余台。1997年以来,卫生改革给卫生系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先后建起了眼科医院门诊综合楼、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市第二中医院病房楼、肛肠医院、妇幼保健院门诊病房楼、疾控中心大楼。现全区医疗卫生用房建筑面积达到32606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大中型医疗设备76台,50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台,有CT和螺旋CT两台;床位590张。专科建设突出,眼科医院准分子治疗、肛肠医院的肛肠专科、精神病医院的精神卫生专科等专科专院建设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占有领先地位。医疗设施的改善,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卫生工作的综合实力。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农村卫生项目的支持下,农村卫生工作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发展迅速。从濒临倒闭的乡镇卫生院和仅有简陋的医疗设备、简陋的医疗用房到现在10个乡镇卫生院均新建了门诊楼、病房楼,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基本达到“七有、二化一温暖”的目标,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农民群众就医看病提供了便利服务,全区达到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预防保健的目的。
新农合让广大农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浉河区自2007年3月被河南省政府增补为新农合试点县区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健全新农合服务体系,创新基金监管机制,完善减免补助方法,在全市首创“管办公开”、“分级不分段”、“农民工副本减免”、“市级医院直补”等新农合监管服务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农合呈现参合积极性强、基金支付合理、政府群众满意的可喜局面。
    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浉河区区委、区政府为了让广大参合农民切实得到实惠,确保参合群众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把新农合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和品牌工程来谋划,坚持工作重点不变、工作力度不减。每年度的参合筹资工作区委、区政府均给予高度重视,全区上下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区里成立督查组,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督导,抽调副处级领导干部带队分片督查,每日查看进度,协调筹资工作。各乡镇齐头奋进,积极动员群众参合。财政部门主动做好筹资财政保障,民政部门重点支持五保、低保人员,卫生部门资助艾滋病人及家属,确保这部分困难人群100%参合。全区参合率逐年提升,2009年筹资工作已基本结束,参合率达95%,为各项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实施提供了保证。区政府把新农合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全区十件实事之一,纳入乡镇和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定期开展目标督查。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新农合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领导小组、合管委、合监委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各项工作。区、乡、村三级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利用标语、展板、宣传资料、座谈等各种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政策宣传,努力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参与和多部门支持,为新农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为积极探索、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健康运行机制,浉河区不断调整完善全区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一是在全市首创“分级不分段”的补偿模式,乡级、区级、市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起付线及补偿比例分别为:50元及80%、300元及60%、800元及50%,此举简化了程序,又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区合管委及经办机构每月认真分析新农合基金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此举不仅切实提高了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同时也有效控制了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降低了运行和监督管理成本。运行两年来,全区新农合基金使用高效安全。二是制定监督管理措施,抑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区合管办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书》,各定点医疗机构也与临床科室及医务人员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内部质量控制。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使用,市、区、乡级分别不得超过20%、15%、10%,使用自费药品和诊疗项目必须征得患者同意签字,否则由医疗机构负担费用。对所有诊疗项目实行最高限价,对高收费项目实行特检特治审核管理。对区乡经办人员实行经济责任制,即经办人员不按规定程序和政策审核报销补助,造成资金流失的由经办人员承担经济责任。三是完善奖惩措施,确保基金监管科学高效。区合管委及经办机构制定并不断完善各项监督管理措施,对各定点医疗机构诊疗中不规范、标准低等行为进行纠正,同时加大对群众就医行为的引导,使盲目向区外大医院就医的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充分发挥了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优化服务,为参合农民就医看病撑起“保护伞”
    在新农合实施工作中,浉河区卫生局一是要求新农合工作人员恪守“为民、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理念,简化办事程序,在全市首创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直补制度,使参合农民出院时,即可得到出院就地减免,从而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就医报销。二是适当增设民营医院参与新农合服务,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和医疗服务价格的公平竞争,抑制医疗费用的虚高。同时区合管委在农民工集中的广州、北京、武汉、郑州等地方合理布局,选择质优、价廉的十家医疗机构建立农民工定点医院,实施网络直报,就地减免外出务工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三是积极推行“农民工副本模式”,参合农民持合作医疗证副本在外建定点医疗机构就地减免报销,没有建立定点医院可以持副本回区合管办报销,极大方便了农民工的就医报销并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区已经办理农民工副本5000余人。四是认定了192家村级卫生室为新农合村级定点机构,并在人员居住分散或偏远山区行政村适当增设定点,确保村村至少有一所卫生室开展新农合服务。五是在合作医疗报销中实行阳光操作,每月及时将参合患者住院、门诊费用补偿信息统一电脑打印并加盖合管办公章后,在醒目位置张贴公示,使参合农民能及时的了解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情况。在新闻媒体上公示区乡合管办及各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服务及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举报。六是各定点医疗机构站在患者的立场,树立“患者事无小事”的观念,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优质服务意识,既要让老百姓在经济上得实惠,又要让老百姓在感情上得温暖。
    目前,浉河区全区参合农民34万人,参合率高达95%,农民个人筹集及各级政府配套资金3400万元。今年1至10月底,全区共累计补偿人数7.91万人次,农民共享受合作医疗补助1793.19万元,其中大额住院11503人次,补偿1533.26万元,人均1332.92元,累计达到封顶线三万元的受益农民有17人;参合农民对合作医疗服务满意率达95%以上;基金使用一直在科学安全的范围之内。
    三十年的峥嵘岁月,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三十年的奋力拼搏,三十年的灿烂辉煌。在不断改革与发展中的浉河区卫生事业,经过卫生系统广大职工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奋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势头良好,全区医务人员在为人民健康服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多年来无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传染病发病呈不断下降趋势,业务收入以15%以上速度递增,卫生工作连年上台阶。我们坚信,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浉河区卫生团队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下将以新的精神面貌,新的铿锵步伐,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走向新的辉煌!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