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季
健康档案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因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而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进行健康诊断和管理的有效途径。系统全面的居民健康档案可以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掌握所在社区居民群体和个体健康状况,了解社区居民主要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筛选高危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疾病管理打下基础。但是,居民健康档案是否能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呢?日前,记者对开封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中心进行了调查。
档案与隐私居民选择谁
开封市翠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封市树立的样板中心。翠园小区辖居民2000余户,但是这里的健康档案也并不完全。说起记录居民健康状况、为居民日后诊断提供依据的“家庭健康档案”,建立的过程竟如此之难,该中心主任陈在民只是扼腕叹息:“居民总是不理解。我们的医生甚至有时连门都进不了。”这是该中心工作人员登门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时常常遇到的情形。贴心服务为何难贴心?在一扇扇紧闭的大门背后,居民的顾虑到底是什么?
“隐私能否得到保护是居民最大的心理障碍。现在我们的档案很多都不完整,居民尤其对家庭状况填写不完整。”该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让两个穿着白大褂的陌生人进家后将身份证号、是否离异、家庭史这些绝对隐私的内容全部要走,谁能保证这些资料不外泄呢?”患有高血压的居民王某一直以这个理由拒绝建立健康档案。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建档人员,现在我们正在与社区办事处及居民楼的楼长们联系,由他们带领我们的工作人员登门建档,这样居民的信任程度会高一些。但是如此一来,我们也要付出一些报酬给协助人员,这笔开支就要我们自己解决。”陈在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