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26期第1版
 
2008年第126期第2版
 
2008年第126期第3版
 
2008年第126期第4版
 
 

风雨见证焦作疾控蓬勃发展——改革开放30年看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变化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王正勋 通讯员 牛江梅
 改革开放三十年,正是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三十年。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强,促进了焦作市的卫生防疫和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蓬勃发展,防控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持续提高,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仪器设备显著加强,工作成效大幅攀升,为保障群众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
 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在改革开放的胜利环境中成立的,是焦作市委、市政府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中心的前身是原焦作市卫生防疫站、原焦作市职业病防治所、原焦作市结核病防治所,2005年11月27日中心在“撤三建二”的卫生体制改革正式成立,以此为龙头,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起陆续挂牌成立,一个机制逐步健全、效率逐年提高、技术不断加强、素质全面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走向完善和成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蓬勃发展的事业
 三十年的历程,是披星戴月的奔波,是春华秋实的收获。原焦作市卫生防疫站1956年建站,当时仅有一台显微镜,占地0.6亩,办公面积360平方米,职工17人。1975年,从原卫生防疫站分出并独立成立了焦作市职业病防治所。1979年,从原卫生防疫站分出并独立成立了焦作市结核病防治所。改革开放以后,各项卫生防疫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圆满履行了保障群众健康的工作职责。特别是2003年,该单位成功阻断非典侵入,实现了焦作市委、市政府“两个零”的目标,展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焦作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利用国家启动疾病预防控制项目资金的大好机遇,投资建设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大楼。中心位于高新区世纪路西端,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8800平方米,2006年10月底投入使用。
 在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该中心仪器设备配备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建立了局部百级洁净实验室、万级洁净实验室、P2生物安全实验室、聚合酶链反应实验室、艾滋病病毒实验室、CD4/CD8检测实验室等,拥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高级仪器设备。该中心现定编190名,在职职工170名,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学历46人,专科83人。在岗人员中高级职称5人,副高职称16人,中级职称76人,初级职称36人。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使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得到全面加强,很好地保障了焦作市338万人口的身体健康。
硕果累累的成就
 领导的重视和关怀,收获了卫生防疫和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累累硕果。三十年的脚步,书写了坚持预防为主、消灭重大传染病的可喜成就,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卫生防疫和疾病预防控制带来的平安和幸福。
 自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特别是相继实现普及儿童计划免疫的“三个85%”目标以来,计划免疫已经成为该市公共卫生领域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全市儿童免疫接种率连续10余年保持在95%以上,脊髓灰质炎、白喉等传染病已经基本达到消除或消灭目标,脊髓灰质炎连续17年无野毒株病例发生,白喉连续31年无病例发生,麻疹发病率连续20年控制在10/10万以下,百日咳发病率连续19年控制在国标以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率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2008年7月1日起该市全面实施河南省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免费接种11种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等12种传染病。
 2003年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后,焦作市逐步建立了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的卫生防病队伍。2004年以来,该市建立了人畜共患病的多部门防控合作机制,每年组织开展全市性的应对重大动物疾病疫情的防控演练。近年来没有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和传染病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肠道传染病发病得到控制,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曾经严重威胁该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保持较低水平的散发状态。
 焦作市地方病主要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布鲁氏菌病,流行分布于六县五区,地方病防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九十年代初六县市区达到了卫生部、农业部颁布的布病控制区标准,实现了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2007年地方病中期评估结果防治成果持续巩固,地方性氟中毒病区56.84%的自然村已经进行了降氟改水,受益人口17.1万人。寄生虫病防治实现了消灭黑热病目标,达到了消除丝虫病标准,以县为单位实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目标,钩虫、蛔虫、鞭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明显下降。
 艾滋病防治和结核病防治是政府工作目标。该市及时制定了《焦作市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0年)》及《焦作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工作实施方案》,2001年开始每年对监管场所在押人员、吸毒人群、暗娼、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开展艾滋病监测,2004年对全市有偿供血人群进行了普查,及早发现、控制传染源。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母婴阻断工作,将艾滋病的母婴传播率降低到5%以下。在娱乐场所大力推行安全套,对阳性者配偶定期随访检测。对艾滋病患者积极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焦作市的结核病工作开展了卡介苗接种、结核病防治门诊,团体单位及学校结核病防治等,逐步实施了结核病人的发现和管理治疗及菌阳病人的住院隔离治疗、结核病防治网络的建设、防治知识的宣传。充分利用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继续强化落实“三关两措施”,认真落实了各项优惠及激励政策,使该市的结核病初诊可疑肺结核病人就诊率达到300/10万以上,可疑肺结核病人三次查痰率≥95%,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涂阳检出率达35%~50%,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规则治疗率达95%以上,化疗方案执行正确率100%,肺结核病人DOTS管理率达95%以上,连续多年受到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表彰。
 2002年1月该市开始网上报告疫情旬报、月报表,率先在全省使用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NDRS)中的疫情简报模块编制“疫情简报”,告别手工传递报表时代。2004年4月1日起该市开始运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该系统包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传染病自动预警、救灾防病、死亡登记等共19个直报子系统全部正常使用,全市216个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现了网络直报。2005年起到现在,该市疫情信息上报工作连年在全省名列前茅。
 三十年的职业病防治发展史蓄积了极大的工作优势。从解放初期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再到200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职业病防治工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该中心获得了河南省卫生厅首批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乙级资质机构,成为焦作市唯一的综合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职业病防治研究的技术指导中心。
 焦作市从1991年开始开展医疗机构消毒质量与感染因素监督监测,多年来未发生重大院内感染事故,提升了该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了对托幼机构预防性消毒质量监测,有效控制了传染病在托幼机构中传播和流行。深入开展了“四害”密度监测,其中“三害”已达到国家爱卫会规定的标准。该市的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承担了全省蚊、蝇监测网点(全省5个城市)和医疗机构监测网点(全省10个城市)工作,多次受到省厅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表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旺盛。近几年组织策划了“小手拉大手,同走健康路”、“相约健康社区行”、“糖尿病友周末健康沙龙”、“健康生活,和谐发展万人签名”等活动,在博爱县、温县、修武县、武陟县开展了“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省级示范县建设活动,承接了国家“烟草控制”和“公民健康素养调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努力解决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2008年初,及时有效控制手足口病,全市没有发生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和死亡病例发生,保护了广大婴幼儿的身体健康。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该中心积极组织全体职工和党员为灾区捐款7万余元。5月19日至6月24日,中心分批向四川灾区派出了抗震救灾防控队,支援灾区的卫生防病工作,实现了四川安县迎新乡、永河镇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防疫目标,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盛赞,防控队员代表受到了卫生部等上级部门的表彰。
充满希望的未来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短短三十年,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民主权利不断落实、保障体系持续完善,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成为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地方病防治先进集体、全省职业技术服务先进集体、全省医疗机构消毒监测先进集体、全省传染病预防控制及疫情综合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等,多次在全省理化及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中取得优秀成绩。
 回首往日,该中心有过坎坷有过辉煌,面对未来,他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焦作市疾控中心领导表示,在上级各部门的领导支持下,他们将同各兄弟地市一道,团结奋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以新的工作思路,谋求新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