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26期第1版
 
2008年第126期第2版
 
2008年第126期第3版
 
2008年第126期第4版
 
 

风 送 轻 舟 行——改革开放三十年焦作卫生事业发展纪实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王正勋  通讯员  王战国
    改革开放30年,也是焦作卫生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医疗保健体系日益完善。
    一、从加大卫生投入入手,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快速发展,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明显改善。
    通过积极争取国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农村卫生基础设建设项目及省级扶持、地方支持,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卫生投入逐年递增,1998年全市卫生财政总投入0.31亿元,2007年达到1.37亿元。
    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567所,其中综合医院60家、中医医疗机构7家、专科医院5家、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各11家、中心血站1个、妇幼保健机构11所、乡(镇)卫生院85所、个体诊所351个。
    卫生技术人员总量进一步扩大,目前在全市拥有13671名卫生技术,其中执业医师5427人,每千人拥有医生1.57名,注册护士4141人,每千人拥有护士1.2人。全市医院设有床位10819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3.14张。结构趋于合理的医疗保健网络遍布城乡,为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机构焕发出蓬勃活力,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整疾病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成立了市县两级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对医疗单位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改革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聘用”,对领导干部实行任期目标制和离任审计制,对中层干部实行竞争聘任,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评聘分离和绩效工资制。
    全市医疗服务能力逐年得到提升,乡镇卫生院设备从“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计)提升到“新三件”(B超、X光机、心电图),螺旋CT、核磁共振等高尖精医疗设备已在县级以上医院安家落户。县级医院成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技术指导中心。
    三、加大监管力度,医疗机构管理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更加规范。
    通过医院管理年的开展,医疗机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逐步完善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了医院管理评价制度,建立起了长效机制;认真开展行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004年,该市将医疗服务纳入卫生监督范围,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动,共检查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2125户,取缔无证行医211户。
    四、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各级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于2005年底完成了公共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责。
    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加强了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完善了突发事件预测预警机制,处置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加强。
    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管理;定期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检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为配合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该市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习惯形成率均达到90%以上;通过食盐加碘等措施,于2000年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大力实施农村饮用水改水降氟工程,目前已覆盖氟中毒病区56.84%的自然村。
    五、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各项工作加快推进,走在全国前列,被确定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29家重点联系城市之一。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在新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同时,加快企业医院、个体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改建工作,目前,一个布局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城市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强化预防保健功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发展,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度,切实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
    ——建立科学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与医疗保障制度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区财政将按城区人口人均10元1:1投入,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实现制度化、长效化。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严格技术标准,推广应用适宜技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在全市确立了6个具有专科特色的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社区服务发展。
    六、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中医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出台了《焦作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事业快速发展的意见》,并认真抓好政策落实,制定实施多项对中医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注重向农村、社区和人才培养倾斜,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积极推进中医“三名三进”工程,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继续开展对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培训。
    开展全市中医重点和特色专科评审,目前已确定中医重点专科3个,中医特色专科14个;开展焦作市中青年名中医、焦作市民间名中医评选活动,全市的名医评选工作走上了正轨,并逐步形成梯队。
    七、农村卫生事业显著发展,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全。
    ——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3063万元对全市26所中心卫生院59所一般卫生院进行改造,新建、改建、修缮业务用房8万多平方米;同时开展国债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47个,累计投入资金2360万元,乡镇卫生院条件发生显著变化,一批宽敞明亮的门诊、病房楼相继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民就医条件。
    ——加强农村卫生网底建设,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从2006年至今,已分期分批对630个村卫生室进行了标准改造,改善了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同时,通过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目前,全市在岗乡村医生3686人,其中持有乡村医生资格证3189人,持有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证的428人,防疫保健人员1548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稳规范运行,分担了农民的疾病风险。2003年9月在武陟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参合农民达到237.33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97.29%。从2003年9月止2007年12月底,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325.69万人次,补偿金额19050.50万元。2008年1月至10月,全市新农合受益农民155.85万人次,补偿医疗费用17064.52万元。
    八、全市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加强惠民医院建设,对城区全部低保户、农村五保户、残疾人以及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实行医疗救助政策,其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优惠率达50.33%。在此基础上,救助对象还可以根据个人支付额度的不同,到财政部门报销20-40%的费用;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大为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最终实现全民医保。利用我市较为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协助劳动保障部门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工作,此项工作已于2008年7月1日全面启动,目前工作进展顺利,进一步提高了我市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九、其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各项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高于全国73岁的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等各项生命指标逐年下降,孕产妇死亡率从2001年十万分之69.36降低到2007年的十万分之26.01,新生儿死亡率从2001年的11.86‰降低到2007年的6.99‰,各项卫生工作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