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海燕 通讯员 王晓峰 李学松
50年前,伴随着新中国第一批国有大型煤矿——义马矿区建设的隆隆炮声,义马矿区医务室应运而生。从一个仅有几名医务人员的矿区医务室,到如今拥有床位550张、职工646人,集院前抢救、院内治疗、重症监护、预防与保健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医院,50年来,义煤集团总医院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日前走访了义煤集团总医院。
走进义煤集团总医院,仿佛置身于一座美丽的花园。这所占地达5万多平方米,拥有300多台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的现代化医院,给人的最初感受更像是一座开放式的游园。回想50年前,医院的雏形还仅仅是一个功能单一、设施简陋的矿区医务室,而现在,宽阔的道路规划整齐,浓郁的树荫下有供人小憩的石桌、石凳,漫步其间,芳草萋萋,花香弥漫。走进住院部大楼,窗明几净,整洁卫生,设施完备,四季如春,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人性化设置随处可见。
创业篇
1958年,随着义马矿务局的成立,承担着矿工简单医疗救治任务的义马矿务局医务室也正式宣告成立。最初的医务室建址于义马市常村路东段,不仅医护人员少,设施、药品也相当匮乏。随着义马矿务局规模的不断扩大,1961年,逐步发展壮大的医务室更名为义马矿务局职工医院,开始增加医护人员、购置医疗设备、拓展医疗业务,并开展医院的基础性建设。1973年,医院改名为义马矿务局防治院。
1979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将原宜洛煤矿、观音堂煤矿(含在建的甘壕煤矿)、张村煤矿(含曹窑煤矿、陈村煤矿)一同并入义马矿务局,规格也由省统配矿务局升格为国家统配矿务局,防治院重新复名为义马矿务局职工医院。
随着矿务局生产规模的扩大,社区人口的不断增多,原有的职工医院已不能满足于企业安全生产和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1986年,矿务局报请国家煤炭部批准,投资1130万元,在义马市千秋路西段建设新医院,历经5年建设完毕,1991年3月,医院迁至新址,正式更名为义马矿务局总医院,从此掀开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新的发展一页。
发展篇
企业办医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它不仅弥补了国家卫生资源的不足,而且有效地保障了企业职工的健康。
在计划经济时代,迁至新址的医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医院先后购置了CT、800毫安X光机、瑞典AK-10型透析机、电子胃镜、18导脑电图机、纤维支气管镜、胎心监护仪、制剂流水线等一大批医疗设备,并确立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医疗事业的指导思想。在着重在提高技术装备、应用新技术和开发科研项目的同时,医院大规模引进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生,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推行门诊、病房“一条龙”服务,使医院各项管理日趋规范。
经过业务技术人员一年零三个月的不懈努力,1991年5月份,由总医院承担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全肺灌洗治疗煤尘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地实施了首例全肺灌洗,后又经过50余例次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1992年1月,该项目顺利通过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304医院和河南省职业病防治所、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专家组的鉴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和河南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分别予以报道。1992年6月,中国煤炭总公司万国程总经济师到医院考察肺灌洗科研项目后,称赞总医院开展的全肺灌洗及单侧全肺双回路灌洗治疗尘肺病,“是一件造福千万煤矿工人的功德事”。此研究成果荣获当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1993年,经三门峡市卫生局批准,同意在总医院建立“三门峡脊柱外科研究治疗中心”。1995年,由传染科主任李多敬等完成的《采血时间对肝功能检测结果影响系列研究》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骨科开展的《腰椎间孔狭窄的定位诊断及治疗》获河南省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5月,总医院被授予“省级卫生先进单位”,9月,顺利通过国家二级甲等医院达标评审。1996年,医院又被卫生部等授予“爱婴医院”称号,一度成为三门峡地区医疗卫生行业的领头雁。
1997年,随着企业的改制,医院正式更名为义煤集团总医院。
奋进篇
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煤炭行业连续三年跌入低谷。作为企业医院的义煤集团总医院也和全国大多数煤炭企业一样,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企业没能力投入,设备无钱购,人才留不住,和洛阳、郑州、三门峡同级医院相比,医护人员收入仅是人家的1/4~1/3,几年时间,先后有30多位业务骨干流失。
2001年春,李伟和义煤集团总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马上任的。面对这样一个局面,他们深深明白:观望、等待、埋怨于事无补,医院必须瞄准市场需求形成自己的信用优势、疗效优势、服务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份额。他们审时度势,大胆提出了“人才立院、科技兴院”的发展新思路。
——人才是立院之本。只有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面对门庭冷落、人才流失的现状,新一届领导班子大刀阔斧开始推行内部改革,他们率先在全省煤炭系统医院推行职称津贴制,将技术水平纳入分配要素,对临床医护人员按职称技术的高低,每月分别给予不同金额的补贴,与此同时,医院还先后出台了《总医院专业技术职务动态管理办法》、《总医院专业技术职务设岗及聘任管理暂行办法》等,在工资奖金和政治待遇方面,向临床医技科室倾斜,通过制度化管理,确保医护人员多劳多得。
同时本着以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相结合的办法,院班子成员挨门走访,诚意邀请12名退休老专家重返岗位,奉献余热。医院曾有一位技术骨干意欲跳槽,在百般劝说、挽留无果的情况下,院长率领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为他送行。这位技术骨干被深深打动了,他流着眼泪当即决定留了下来。对于青年知识分子,该院大胆给他们压担子,给位子,搭台子,尝试护士长竞聘上岗制,为医院的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医院用待遇吸引人才、用情感留住人才的做法,不仅在全院上下赢得口碑,也对外树立了医院爱惜人才的良好形象。已经离开医院的8名业务骨干因此“凤还枝头”,其他医院的业务骨干也被总医院舒心的干事创业环境所吸引,纷纷加盟总医院。目前,医院拥有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等高学历专业人才数名,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超过职工半数。
——技术设备是人才施展才华的重要平台。义煤集团总医院院长李伟常说:“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什么样生产力的水平。”为给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他们在上级没有投入的情况下,不等不靠,通过专项资金筹备和职工入股等形式,千方百计筹备资金2000多万元,购置了核磁共振、C型臂、双层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腹腔镜、多人高压氧舱、CR机等高新设备40余台,为人才的成长发展搭建宽阔舞台。
为鼓励职工学业务学技术,他们还把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开展学术讲座和开展科研项目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情况纳入年度个人专业技术考核,对达不到相应职级的给予降职处理,推行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一时间,全院上下学习新技术、新业务的热情高涨,蔚然成风。
硬件设施的改善,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直接促进了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近5年来,医院先后开展了全脑血管造影、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脑血管造影术及颅外段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激光消融术治疗中心气道狭窄、妇科腹腔镜以及窥镜系列微创术等120多项新技术、新业务,有45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和集团公司科研成果奖,参与高速路交通事故、煤矿事故抢险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抢救数十次,并创造了连续5年煤矿工伤抢救成功率100%的优异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又一个医疗奇迹的创造,使总医院在保证义煤集团安全生产和社区人民生命安全方面及身体健康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化管理是医院步入正轨的关键。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刻意识到,科学化管理对于医院积蓄后劲,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他们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着手,不断推行方便百姓、让利于民的新举措,尝试切实可行的科学化管理办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成本,医院成立了药品、器械、易耗物资三个专门采购委员会,对所用药品、物品、设备进行集中招标采购,由院纪监、审计部门全程参与监督,实行阳光采购。此举不仅遏制了个人行为,避免了暗箱操作,降低了采购成本,也使领导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医院改制揭开新的一页。作为义煤集团确立的首批改制的试点单位,2007年上半年,在院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完成了清产核资、资产审计评估及上报备案、人员清查、职工身份置换金的核算、改制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审批、出资协议签订等工作,并于9月20日成功召开了义煤总医院新医院成立及首届董事会、监事会大会,从而揭开了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的新的一页。
和谐篇
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医院先后出台了规范合理用药的若干规定,严格控制大处方用药。自2003年起,医院又先后三次对收费项目的价格进行下调。
不只下调价格,该院还推行单病种限价管理,通过控制单病种治疗天数、治疗费用额度等,从制度上堵塞多收费、不合理收费现象。目前医院推出的单病种限价主要有顺产、剖宫产、胆囊结石、肾结石、食管癌等9种,下一步,还将逐步扩大限价病种。
针对医院周边农村经济不发达、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实际情况,他们主动降低收费标准,对现金患者(即非医保病人)实行出院结账时给予减免优惠3%的住院费和治疗费。同时,他们还实行议价手术,在保本的情况下,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让利于群众。
为方便患者就诊,他们还推行了门诊值班主任制度,周一至周六,每天上午9点至11点,总有一名职能科室主任在门诊大厅值班,解决患者提出的问题。针对患者空腹检查的实际情况,推出了为空腹检查病人免费提供早餐的服务项目。一年来,共为病人提供免费早餐1500余份。
培养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是要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医院严格执行一日清单制,并购置了大型价格公示屏,触摸式显示屏,病人查询系统等服务性设施,方便患者随时查询。
近年来,义煤集团总医院还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对医护人员的语言、仪表、行为、道德、岗位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并连续推出多种人性化服务措施。如推出“护理关爱十项规定”,开辟“绿色急救通道”和开辟健康咨询热线电话等。为使各项服务举措落到实处,总医院还结合实际推出了“总值班查房制”,每天由一个院领导和临床、机关、后勤主任组成督查组,实行不定时督查。
古人云:医本仁术。医德医风教育是医院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所在。
“一切为病人,为一切病人,为病人一切”,这是义煤集团总医院的办院宗旨,也是构建和谐医院的永恒主题。原党委书记吕德祥同志就是一位医护人员的楷模,他从医23年,牢记医院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不忘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被集团公司党委追授“人民的好医生”荣誉称号。医院把“向吕德祥同志学习”的活动与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全院开展大讨论,并设立“德祥门诊”。在德祥精神的感召下,医院先后涌现出了以三门峡市十佳勤政廉政干部李伟,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共青团河南省十二大代表张爱珍,省煤炭系统青年岗位能手鲁风云、杨宁伟,省煤炭系统劳动模范上官峰,青年之星高大汉、张艳红和义煤集团公司十大科技拔尖人才赵峰子,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董守池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
2005年12月24日下午,医院输血科医师李磊平正在义马市银杏公园游玩,突然听到人工湖边有人高呼“救命”,他不顾生命危险,纵身跳入冰冷的湖水中,救出落水儿童后悄然离去。李磊平破冰救人的事迹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他也被集团公司授予“见义勇为好青年”光荣称号,《中国煤炭报》、《医药卫生报》、《三门峡日报》等多家媒体纷纷予以报道。
对于全院600多名职工来说,义煤集团总医院就是一个大家庭。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该院投资兴建了康复训练室、荣誉室、图书室以及游艺室。完善的活动场所以及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医院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2007年,义煤集团总医院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短短七年时间,义煤集团总医院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不断刷新:医院每年接诊人数大幅度递增,年收入逐年攀升,固定资产较2001年净增值5000多万元,业务收入较2001年翻了两番。
展望篇
50年岁月如歌,50年风雨磨砺。经过几代总医院人的不懈努力,现如今,义煤集团总医院已经发展成为豫西地区一所集院前抢救、院内治疗、重症监护、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近年来,医院先后完成国家三级医院必备技术项目100余项,开展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新技术项目200余项。在创伤外科、脊柱外科、显微外科以及微创技术、介入治疗、严重心脏疾病抢救、重症肝病诊治等领域,在豫西地区占据较强优势,并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青年文明号”、“河南省卫生系统百项指标考评先进单位”等100余项荣誉称号。
2008年伊始,义煤集团总医院确立了争创三级医院的宏伟目标,扬帆踏浪开始了新的征程。
目前新建的内科病房楼已经完工,直线加速器、大C臂和现代化的层流净化手术室、ICU等设施的投入使用,为医院今后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时,该院院长李伟说道:“追求无尽期,发展无终极。作为一家煤炭医院,目前,我们不论是在行业内,还是在系统内,都不算最大最强的,但我们坚信,事在人为,路在脚下!我相信,只要我们全院600多名员工共同努力,我们义煤总医院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大医精诚育桃李,杏林春深暖人心。沐浴了半个世纪风雨的义煤集团总医院,走过繁花似锦的春天,走过生机盎然的夏日,它必将迎来硕果累累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