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海燕 一年前,亲戚家的小宝宝5个月大时总爱吐奶。一日小宝宝的姥姥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医院的“专家”说,吐奶通常提示有颅内高压,提示大脑可能有问题。年轻的父母很焦虑,怕影响儿子的将来,我就带他们来到省城一家专科医院。 接诊的女医生听了孩子的病情叙述后,认真询问了一些情况,又进行了一系列查体,说孩子没什么大事,不要紧,并详细介绍了有关导致婴儿吐奶的具体原因、吐奶时家长可以做哪些护理,以及怎样预防孩子吐奶。难得来一趟省城,年轻的妈妈又为孩子报出来很多其他病:去婴儿游泳中心为宝宝洗澡时,一位见多识广的阿姨说,孩子是鸡胸、足外翻,听诊所医生说孩子缺钙……这位女医生又不厌其烦地为孩子做了一番检查后说,孩子发育很正常,不要太紧张。“孩子还太小,不要急着让他练习坐,不要剧烈的晃孩子……”连爸爸抱孩子“暴露”出来的不良习惯,这位女医生都给予了一一纠正。在就诊过程中,女医生始终面带笑容。 这是我最长的一次在门诊看病的经历,从我们进诊室到离开,整整40分钟过去了。良好的医患沟通,让小俩口的焦虑、恐惧一扫而光,如释重负。其实在来省城看病之前,他们已去过其他几家医院就过医,但还是不放心,甚至做好了去北京看病的打算。回到家后,他们没再去四处求医。他们说从来没见过这么有耐心的好医生,他们心中的疑惑都一一找到了最好的答案。后来孩子的病也不药而愈。 台湾阳明大学教授张心湜认为,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教育观至今适用——信奉“自然痊愈”的力量,主张医师和病人的关系应基于人道,医师应以友善而平易的态度对待所有病人,医师只是在协助病人走上自然痊愈的道路。 有的医生给病人看病,连头都不抬一下,生硬的诊断言语,冷漠的态度,让病人很伤心。而真正的良医不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水平,还要学会与患者真诚沟通。一个医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往往会起到不是药物胜似药物的疗效,可以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融洽的医患关系也在沟通中悄然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