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子,学生们来看你了。”清明节前夕,在北京长青园骨灰林,一位老人看着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老伴的名字,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在她的身后,几百名北京医学院的学生,向纪念碑上736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鞠躬致敬。 据统计,全中国登记的自愿捐献遗体的志愿者只有5万多人,实际捐献者更是少之又少。自1998年上海市人大将《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列入地方性立法计划,如今10年过去,中国遗体捐献情况如何?本报联合新浪网开展了网上调查。 体制不规范是最大障碍 面对“你是否考虑过遗体捐献”的问题,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考虑过,并准备自愿捐献”。 近三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考虑过,但并不准备捐献”。浙江温州一位姓黄的医生说:“中国器官移植体制并不规范。”近两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从不考虑”。成都的胡先生担心医院将遗体当作商品出售。谈到“自愿捐献遗体的最大顾虑”,大多数被调查者“担心遗体器官被滥用甚至买卖”和“缺乏配套法规,实施程序不明了”。 “物质补偿”受到关注 面对“你认为何种措施可以鼓励自愿捐献遗体”这个问题,七成多的被调查者呼吁“尽快通过立法予以规范和保护”。兰州的陈老师说:“我不知道法律对于捐献过程有什么保护。”近五成的被调查者赞同“让捐献者亲属获得一定补偿”。成都的胡先生说:“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应当给予一定经济补偿。”两成多的人支持“给予捐献者更多的物质实惠”。 从“纪念碑”到“纪念月” 据了解,社会各界对遗体捐献者的精神鼓励措施在增加。 海福寿园是全国第一座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所在地。经理王斓告诉记者,该公共墓园几乎每年都会有新方案推动遗体捐献。从2002年建成捐献者纪念碑到2003年设立全国第一座遗体捐献纪念馆,再到2006年遗体捐献者纪念网站的开通。今年,他们提出了将3月作为遗体捐献“纪念月”的活动。王斓说,“每年3月人们就会自发来这里进行祭拜,这已经成为大众自发行为”,福寿园有许多墓地,但捐献者纪念碑前的菊花总是最多。 遗体并无商业价值 七成多被调查者担心捐献的遗体会被买卖滥用,北京大学医学部遗体捐赠站的负责人金铎告诉记者:“这种顾虑不必存在。”他指出,遗体捐献不像器官移植,人死后,遗体中的主要组织不能再次活体利用,因此不存在商业交易的可能。所谓“黑市”买卖的器官通常是活体器官或尚能医用的器官。 补偿有违无偿原则 调查中,有一半以上调查者希望给予遗体捐献者家属一定补偿,但据北京红十字会的陈波表示,有偿买卖遗体或器官是国家政策法规不允许的,而补偿就有“有偿”的嫌疑,世界各国在遗体捐献上都秉承自愿无偿的原则。金铎则认为,真正“补偿”亲属的方法应该是良好的善后措施。 (据《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