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24期第1版
 
2008年第124期第2版
 
2008年第124期第3版
 
2008年第124期第4版
 
 

人虽去 爱长存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22岁的田潘潘被病魔夺去生命,其临终前毅然决定捐献遗体,供器官移植或医学研究之用。作为洛阳市通过正规渠道进行遗体捐献的第一位男性,人们说:这位农村青年——
人虽去  爱长存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姬留标  崔冠华
 近日,洛阳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郑瑞生将一份遗体捐献纪念证,郑重地送到田潘潘的父亲田五云手中。
 此前不久,身患绝症的22岁青年田潘潘,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供器官移植或医学研究之用。9月28日,田潘潘溘然长逝,遗体捐献也顺利实现。据悉,田潘潘是洛阳市通过正规渠道进行遗体捐献的第一位男性、第二位居民。
家中“脊梁”  突发重病
  田潘潘家住孟津县小浪底镇。今年春节,在东北打工的他回家过年,正月初六那天突然出现严重咳嗽、胸闷等症状。家人急忙将他送到医院,后竟被确诊为恶性纵隔肿瘤。诊断结果像晴天霹雳,让全家人顿时陷入了慌乱。
  田潘潘的父亲是残疾人,常年拄着拐杖,母亲是智障者。田潘潘的一个妹妹正在县城读中学。自幼懂事的田潘潘14岁辍学,除了帮家里种地维持生活,还不时到外地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是家中的“脊梁”。
  田潘潘先后在各医院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最后又转到县医院继续住院。家里不仅花掉了所有的积蓄,卖掉了房子和耕牛,还找亲戚借了好几万元。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为了每天节省15元床位费,他们找熟人转到了住院部旧楼。整个住院期间,田五云一直在儿子窗前地板上席地而睡,一睡就是3个月。
病痛之中  吐露心愿
  9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因病痛无法入睡的田潘潘突然跟躺在地板上的父亲说:“我听人说,不少病人由于不能进行器官移植,只能等死。我想捐献自己的器官,帮别人治病,哪怕不能移植成功,让我的遗体作为医学院的教学标本去研究,也行!”
  田五云听到这些话,难过地直掉眼泪,他觉得儿子是在说胡话和气话。可是3天后,亲戚们来看望田潘潘时,田潘潘再次郑重地向大家提出了这个要求,并请求大家帮助他实现最后的心愿。
  极度痛苦的田五云,经过一夜思考,终于答应帮助儿子实现心愿。
慈父助子  实现遗愿
  田家的捐献想法,引起了洛阳市红十字会的重视。由于洛阳市目前无法直接接受器官捐献或遗体捐献,市红十字会决定,与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受中心联系,并将以最快时间上门为田家办理相关手续。
  “十一”前夕,田潘潘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接到田家的电话后,第一时间驱车从郑州赶到孟津县人民医院,接收了田潘潘的遗体。
  根据器官捐献的相关要求,田五云填写了包括捐献者资料、无偿捐献器官选项及捐献者声明等内容的遗体捐献志愿书。
  田家所在的镇数百群众闻听此事,自发赶来送别这位无私的农村青年。孟津县人民医院则为田家减免了住院期间的部分费用。田五云,这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在经历了丧子悲痛后看到此情此景,也为儿子的临终决定感到自豪。
  洛阳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郑瑞生说:“田潘潘是洛阳市通过正规渠道进行遗体捐献的第一位男性,事迹让人感动。田家敢于冲破陈旧观念捐献遗体,意义深远。”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