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玉玺 众所周知,为社区居民建立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是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别于医院的主要特征。一份份健康档案的集合,就是整个社区最宝贵的健康信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得好,可使社区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治、保健专业机构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及其变化和趋势,有效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防治管理工作。但是,现实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不得不深思。 日前,和一位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朋友聊天,谈到居民健康档案问题,朋友说,在他们社区卫生服务站,几千份居民健康档案中,一大部分有一两年都没有更新数据,慢慢的都变成“死档”了。而这其中的原因,却也多多。 其一,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不满意,根本就不到社区门诊就医,所以没有数据可以更新。有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没有赢得居民的信任,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是“小病管不好,大病管不了”。其二,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和更新维护,费时费力,有的社区门诊人手紧缺,患者多,没有时间及时输入和更新资料。其三,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居民健康档案这一块没有相应的补贴或者补贴太少,社区医护人员对此积极性不高。其四,有些地方对社区居民档案的利用不够,社区医生和居民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康档案的价值,觉得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五,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涉及到个人的隐私,有些居民怕在邻居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隐私,宁可去别的地方看病,不愿意将个人健康状况告诉社区医生,记录到个人健康档案里面。 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是开展“六位一体”工作的基础,是评价居民个体健康水平并针对个体进行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的重要依据,也是疾病控制统计分析的重要资料,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基础。要切实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就必须重视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切莫让居民健康档案变成“死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