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12期第1版
 
2008年第112期第2版
 
2008年第112期第3版
 
2008年第122期第4版
 
 

一腔热血 一路走来——洛阳市中心血站改革开放三十年掠影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郑备战
    30年,说起来很长,看起来很远。其实,也只是弹指一挥间。
    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8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洛阳市中心血站不断改进、创新,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市级小站,发展成为在全省、甚至全国采供血系统颇有名气的综合性采供血机构,并先后5次为洛阳市赢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那么,让我们一起慢慢地走近她,细细地品味她,看该站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又是怎样创造的?创造这种奇迹的是怎样的一个团队……

献血模式转变:洛阳街头的风景变幻 

    30年前,在洛阳市纱厂南路市中心血站门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拥挤在血站体检室窗前的人群,手举着红色的捐血证和白色证明,争先恐后,有偿献血。
    当时的人们,考虑更多的或许是“量”而忽视了“质”!尽管如此,单靠这些有偿献血者连临床用血的“量”也保证不了。血站职工为开发新的血源队伍,往往凌晨两三点就乘着满载检测、采血器材的车辆出发了,到了乡镇,一面对固定的有偿献血者体检、血液检测、采集,一面逐门逐户地宣传献血无损健康的知识,动员更多的人加入血源队伍。等到他们结束一天的工作返程时,往往已是华灯初上,用“披星戴月”来形容他们的工作再形象不过。
    1991年,洛阳市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制度。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无偿”之初,依靠计划采血,向各单位下达献血指标,血液采集量往往距预计目标较远,当雨雪灾害天气和临床用血量较大的手术季节,时常会出现血液紧张的局面。1999年,洛阳市中心血站现任领导班子上任后,经过认真的考察和论证,大家一致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实现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以自愿献血为主,计划献血为辅,应急献血队伍为补的“一主一辅一补”自愿献血模式。
    1999年9月,第一辆献血车出现在洛阳街头。仅仅3个月时间,临床供血量已有30%来源于街头自愿献血。信心备增的血站人当机立断,投入近60万元添置了两台现代化的采血车,在市区设立了3个相对固定的街头采血点,并深入到市辖各县(市)开展街头献血宣传及采血活动。2000年年底,全市无偿献血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街头自愿献血100%能够满足临床用血;2003年8月,又在河南省率先实现了机采成分血100%无偿化。有关专家称,洛阳人创造了无偿献血的奇迹!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无偿献血的新路子。

固定、应急献血队伍:血液供应的有力保障

    在无偿献血队伍中,吴智平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迄今为止,他无偿献血90次,献血总量达76200毫升;他不仅是洛阳首批“全国无偿献血金杯奖”获得者,而且,今年奥运火炬手选拔中,他16年默默献血的事迹感动了评委,被大家一致推举为奥运圣火在洛阳传递的火炬手。
    在洛阳,像吴智平这样无私奉献爱心的固定无偿献血者不胜枚举。
    为保障应急用血,洛阳血站每年都要举办稀有血型者、固定献血者以及机采成分献血者等多种形式的联谊会,组成了一支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应急献血队伍”。一是以献血志愿者为主5000余人的固定献血应急队伍,二是以高等院校大学生为主300人的机采血源队伍;三是以140余个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为主的应急献血队伍;四是由400余名稀有血型献血者组成的稀有血型应急队伍。这些队伍的建立,保障了全市献血工作的持续长治久安。

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永恒不变的主题

    安全血液是再造患者生命的有效屏障。30年来,经逐步严格的血液“三统一”管理和血液检测三级质控,洛阳的采供血工作日趋规范。
    走近血站,你可以了解到,血站在构筑血液质量管理体系中设立了四道防线,一是街头自愿献血达到100%,从源头上把好入口关;二是投资1000多万元添置一流的检验检测设备,奠定质量监控的物质基础;三是严格规范一次性器材的采购、供应室的消毒,严格废弃物的焚烧管理,保证血液不被二次污染;四是大力推行既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又能降低经血疾病传播的输血方式——成分输血。”
    为保证血液质量,洛阳市还创造性地率先在全国建立起三级质控体系,即检验科的初检、复检,质控科的抽检以及洛阳市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抽检,环环相扣,层层把关。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手册和作业指导书,对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等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从血液的采集、检验、制作到发放实行全程控制。
    2006年2月16日,洛阳血站为市辖9个供血库各自配备了急诊送血车,用于供血库为辖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急诊送血。不仅如此,他们还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达标供血库(输血科)每年给予30多万元的设备支持;血站每年都要抽调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对各供血库(输血科)实行定期定点帮扶,规范基层工作人员的各种操作;同时,血站斥资100余万元,对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供血库(输血科)及9个县固定采血点共计37个站点实施了远程光纤高速互联,实现从“血管-血管”的全程信息管理。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献血者,洛阳血站还斥资近200万元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固定采血服务网络,在市辖各县建立固定采血点,逐步实现“分散采集,集中检测,统一供应”的管理模式,农民们献血更加方便,献血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血液安全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结束了以往由血站单一业务管理的被动局面,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业务为依托、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管理格局,探索出一条在现行卫生管理体制下安全输血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发展输血科研:谱写输血工作新篇章

 “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合理、更先进的输血技术是洛阳血站的又一大贡献。”洛阳市卫生局负责人说。
 2000年12月,在洛阳市中心血站挂牌成立了市临床输血研究所,明确了输血研究的方向,一是输血免疫学研究;二是成分输血的应用研究;三是治疗性输血研究。以此为依托,该站又同河南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联合建立了科研教学基地,与河南大学医学院联合建立了免疫实验室和硕士生研究工作站,先后高薪聘请了3位全国著名的博士生导师担任临床输血研究所名誉所长,积极开展血型基础研究(包括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血小板血型等)、输血技术的应用和临床治疗的应用研究,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学术交流成效显著。
    近年来,输研所仅设备投入就达到了300多万元,开展的HLA配型、B27基因检测、血小板血型及抗体检测等,有20多个项目填补了河南省甚至国内空白;与新疆、甘肃、云南、广州等7省市血液中心组成跨区域科研合作组,并任课题组长,其中《临床无效输血研究》、《中国人红细胞ABO血型多态性标准红细胞及基因库的建立》两个项目被确定为省科技攻关项目;2007年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签订了国际合作项目协议,就《逆转录病毒在献血者血液中流行研究》科研项目进行跨国合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今年又与巴西圣保罗输血机构就建立血液预警系统达成合作意向,写下了跨国输血科研合作的新篇章。

血站文化建设:倡导全新的服务理念

    2002年底,造型新颖的洛阳血站综合大楼建成投用。“血”字型的楼体设计,飞扬的帆板造型,博爱门,爱心泉,友谊林……所有的建筑和设计均突出了博爱主题,彰显着血站文化。
    硬件过硬,软件不软。血站十分注重职工的内涵建设,利用拓展训练、“我为血站增光彩”等多项文化活动载体,不断推进血站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血站舞蹈队、广播操队屡次在系统和全市比赛中荣获大奖;文明用语,拉近了血站与社会各界的距离;礼仪服务,将血站的品牌文化凝聚。2006年,血站斥资10余万元建立了总面积达300余平方米的“洛阳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分别从血站发展、献血与健康、无偿献血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
    率先在全省同行业中开通了“800”免费咨询电话,为献血者咨询提供方便;率先在全国建立献血者保健中心,为献血者及其家人提供免费保健体检;设立“见义勇为免费用血基金”, 为见义勇为者提供免费的血液;每年为洛阳3所高校捐助10万元“爱心助学基金”,资助寒窗苦读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今年,又开辟了短信服务平台,每逢节日、献血者的生日为其发送问候和祝福,同时将献血者合格的检测结果短信告知并致谢……
    付出汗水,收获硕果。如今的洛阳,街头自愿献血比例100%,临床成份用血比例99.9%,一次献血400毫升比例99.88%,无偿机采成分血比例100%,血液质量合格率100%,血液及血液制品可追溯率100%,临床用血满意率和献血者满意率在98%以上……所有这些,不仅保证了用血需求和输血安全,更使洛阳的输血工作走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拳拳爱心,诸多创举,洛阳的无偿献血事业一路走来,一路风景,一路凯歌,一路辉煌,并将以不断的辉煌带给人们以更多的惊喜!在洛阳这片热土上,写下更加美丽的新篇章!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