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21期第1版
 
2008年第121期第2版
 
2008年第121期第3版
 
2008年第121期第4版
 
 

小儿科为啥最易发生医患冲突?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李万江  王学斌
小儿科屡屡出现冲突
    不久前,河南某三甲医院小儿科护士站内,一张桌子上的玻璃在10天之内被患儿家属拍碎了两次。一儿童医院由于输液大厅患儿较多,患儿家属嫌等候换药时间过长,小儿急诊科护士遭到患儿家属打骂。
    一位儿科护士说:“小儿科最容易发生医患冲突,许多护士都不愿意在这里干。患儿家属冲着护士嚷嚷还是比较客气的,有的家长干脆拍桌子瞪眼,还有的直接动手打护士。”
    这名护士说,去年冬天,她为一个1岁的孩子扎针,孩子的父母都在。妈妈靠后,扶着孩子双腿,爸爸在前,摁着孩子两只小胳膊。她坐在床头,双手在患儿头顶上寻找血管。小孩子的血管太细了,当她一针扎下去,没有见回血时,孩子的妈妈把头扭到一边捂着脸哭了起来,爸爸在旁边开始嚷嚷:“给我找个有经验的、技术高的护士来,这个护士根本不行,马上给换一个!”
家长爱子心切是主因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高度关爱。一个孩子生病,陪同前来看病的家长至少两三人,多则有六人。小儿科病房里,经常是陪护家属比住院患儿多。
    洛阳市妇儿中心小儿急诊科主任梁小辉说,宝宝生病了,家长的担心和焦虑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当一个护士给患儿扎针时,同时有好几双眼睛在盯着她,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心理压力。一旦护士没有“一针见血”,家长们的反映就较为强烈。
    “一些患儿家长在治疗上存在的认识误区也不容忽视。”洛阳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郭卫芳说,他们认为,孩子生病后只要送往医院,病情就会立刻缓解。当患儿的治疗效果没有达到他们认为的理想效果时,便会认为是医务人员没有尽到责任,患儿从生病到痊愈,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将患儿送到医院扎上针,病情就会立刻好转。患儿与成人不同,他们不舒服时,只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宝宝一哭自然牵动了全家人的心,家长情急之下会把医务人员叫过来,这时,医务人员只能尽力去哄患儿,如果患儿仍然无法停止哭闹,有的家长则表现得很不理智,认为医生没有尽到责任。
患儿家长呼唤“神针手”
    洛阳市西工区的李女士说:“做家长的最担心护士一针扎不上,有的护士连扎四五针才能见血,有的护士一针倒是扎上了,可是没过多久跑针了,患儿的身上就起包了,只能重新拔了再扎,孩子又要受二次罪。如果把针头碰脏了,怕交叉感染,还需要重新换输液带。”
    采访中,不少家长发出感叹,现在能“一针见血”的护士太少了!虽然护士扎针的误差率很低,可就是这小小的误差率,对于一个患儿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失误。能否“一针见血”是衡量一名护士是否合格的标准。据了解,这也是小儿科易发生医患纠纷的原因之一。
    某大型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对记者说,静脉穿刺技术是护士的一门基本功,做到“一针见血”需要过硬的技术,但是患儿的身体状况也不得不考虑。比如,小孩的血管与成人相比较细,静脉穿刺时不易寻找;患儿生病后,因为营养摄入不足,血管变得不充盈,难以寻找;患儿过胖也会使血管不清晰;受婴幼儿哭闹、配合度差等因素影响,护士难以保证百分之百的穿刺成功率。一般来说,临床工作3~5年的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达到95%~98%,就已经算合格了。
和谐医患关系需双方配合
    洛阳市妇儿中心主任王茅帅说:“近年来,卫生系统从自身找原因,用沟通创和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小儿科医护岗位来说,小病号独具的特殊性和患儿家长的心理渴求,对医护人员在实施医疗过程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王茅帅说,静脉穿刺是个精细活儿,所以,患儿的家长要对护士建立起信心,不要用指责的命令语气对待护士,而是要给护士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积极配合护士的操作,比如扶好孩子的手脚,并帮助安慰孩子,使其保持安静,以达到最佳的穿刺效果。
    “医院方面的管理很重要。”洛阳市中心医院纪委书记刘宇表示,当护士一次穿刺失败时,应立刻向患儿家属道歉,患儿家属也有权要求换一个经验更丰富的护士,这对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医患之间的冲突都有好处。和谐医患关系需双方配合,医护服务再耐心一点,病人也多一点理解,医患双方、医护和患儿家长之间,就一定能携起手来,共同战胜疾病这个敌人,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