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季 通讯员 张彩凤
两院合一打造中医事业大格局
2008年8月20日,作为开封市卫生改革试点,开封市第一中医院与第四人民医院进行资源整合后的新开封市中医院正式挂牌。两个多月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医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土地房产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设备资源已经盘清,融合到位;班子建设、组织建设、科室设置、人员融合、岗前培训、竞争上岗等工作业已完成,融合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协调逐步得到解决。为实现开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两院合一打造开封市中医事业大格局的构想已初步呈现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资源整合后的开封市中医院占地39亩,病房楼扩建工程完成后,房屋总面积达到51834.62平方米。现有职工62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9人,设置床位473张,实际开放400张,开设门诊科室31个,开设医技科室12个。通过资源整合,医院规模得到扩大,人才梯队基本合理,病区和医疗科室增加,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更加适应开封市及周边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的需求。
新的开封市中医院成立后,该院领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谋划,精心安排,努力实现快速有机融合,运用新型的管理理念开展了军训、法律法规制度培训、一家人培训、成功从优秀做起培训、超人之路凝聚力特训营等一系列培训,推行了一系列人性化管理制度。为实现开封市委、市政府“把开封市中医院做精做大做强,建设成一流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院”而努力奋斗。
打造专科品牌拓展发展空间
“加强特色专科建设,实施品牌带动促发展”战略一直是该院的兴院方略,该院院长庞国明创造性提出“六专五高”办专科的指导思想,力求通过办好一个个专科来带动医院的全面发展。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该院专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糖尿病科被国家中医管理局确定为国家“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全国重点中医专科糖尿病协作组副组长单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协作组组长单位、中华中医糖尿病学会副主委单位;肝病科被省中医管理局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肛肠科、心血管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儿科、针灸科等被市卫生局确定为市优秀中医专科;已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专科梯队模式。品牌专科为医院社会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2007年,糖尿病科全年收治病人数达1151人次,占全院收治病人数的29.6%;业务收入409万元,占全院病区业务收入的33.3%;平均日在院病人数达到45人以上,自制药使用量逐年递增,仅2007年自制药销量达146万元,各项业务指标居全院之首。重点专科的迅速发展,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优化就医环境中医药惠泽苍生
为改善就医环境,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该院病房楼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已开工建设,计划在2009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届时一所总投资1.2亿,建筑面积32174平米,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新病房楼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良的医疗环境。
为响应十七大提出的“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号召,该院积极发挥中医药“廉、便、验”优势,让中医药在社区服务中唱主角,切实为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做贡献。目前,该院在开封市禹王台区新贡社区设有1个社区服务中心,已验收完毕,11月8日挂牌。在顺河回族区文殊寺社区设有1个社区服务站,于今年3月份挂牌成立,由于该社区服务站设置标准,服务规范,且中医特色突出深受广大社区居民欢迎,曾作为开封市示范和样板在该市推广。在开封市金明区集英社区在建的社区服务站预计11月底投入使用。另一基建项目是南院病房楼楼顶防水、内外装修、上下水改造,目前正在加紧进行,12月上旬全部竣工,竣工后可开设236张床位,缓解目前病床紧张的现状。
创建“治未病”工程凸现中医优势
坚持中医办院方向,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是开封市中医院领导班子的一贯主张。2007年,该院注重挖掘中医药特色疗法,弘扬中医“廉、便、效、验”的优势,探索多样化的中医治疗途径,年内将保持中医特色的有效指标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内容,提升特色系数指标,突出中医特色,开展了中医特色病证管理,建立了中医优势明显的“小儿脑瘫康复中心”和“中风脑病康复室”,制定出台了中医食疗方案,开展了中医膳食指导工作;成立了该院“治未病”领导小组,制定了治未病实施方案,初步开展了“治未病”的相关研究;认真筹划了中医体质辨识室、传统疗法单元和名义工作室,并开展了“冬病夏治”工作,今年三伏贴治病人数首次突破2万人次,伏贴收入突破40万元。
新开封市中医院成立后,将在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疗法基础上,对特色疗法进行有机整合,成立特色疗法中心和治未病中心,日前已开始试运行。
文化建院彰显魅力助推医院发展
开封市中医院一直坚持把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的灵魂,力求用先进的医院文化来引领和助推医院的快速发展,塑造医院百年不衰的品牌,因此,医院文化建设一直作为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来医院文化建设的尝试,医院职工深刻体会到了文化建院的魅力。在医院文化建设方面该院特色多多。
——管理文化。医院把“厚德、诚信、学习、创新”作为院训;把坚持员工和患者“双第一”作为服务宗旨;提出“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的办院思路,制定出当年、三年、五年奋斗目标,通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使广大员工有相同的信念、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用刚性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来凝聚力量,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要秩序、要质量、要纪律、要人才。
——中医文化。近年来,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该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影响,使中医院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连续五年来,该院组织专家精心编印的《健康长寿知识台历》、院刊《健康》杂志和院报《开封中医》,免费赠送10万多册,已成为各行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家庭的必备,以其丰富的中医药保健养生知识和简便实用的保健养生方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为广泛普及中医药防病保健知识,该院积极组织专家进行讲座、撰写中医药科普稿件,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辟“中医园地”专栏,传播中医药文化,增进全民健康。编印的《全民健康教育手册与体检保健指南》、《糖尿病健康之友》等中医药科普读物10多万册,同时开辟短信平台,定时向患者、准患者及健康人群发送健康教育处方、四时养生知识8万多条,不仅普及了中医药知识,增进了全民健康,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药文化。
——人文文化。创建文明和谐医院、实行“双第一”方针是医院倡导人性化服务与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举措,也是提高职工凝聚力和团队执行力的有效手段。始终如一的把人文关怀贯穿于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广大患者和员工深深感受到来自医院的关怀,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文化。包括医院推行的生日祝福制度、定期体检制度、报刊订阅制度、职工及家属住院慰问制度、住院自费部分报销制度、免费用餐制度、节日问候住院患者、对出院患者的出院随访、信息问候等一系列人性化管理制度的实施,让员工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凝聚力增强,创业积极性提高。一系列关爱制度的落实和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加了职工的凝聚力和爱院情结,融洽了医患关系,加快了和谐医院创建步伐,使医院的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科研教学增强实力积累发展后劲
随着医院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教为政”战略的实施和落实,已成为医院又好又快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占领技术制高点,提高诊疗技术和科研工作的含金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持续发展。因此,医院高度注重科研工作的开展,着力于开展学科的高、精、尖技术研究,已初见成效。2007年“糖尿康片干预治疗糖调节受损的临床观察”在获得开封市科技成果一等奖的同时,还获了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一成果打破了开封市卫生系统近十年来无市级一等科技成果奖的记录;“强肝软坚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获省中医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还遴选了6项新课题在市科技局立项;参与了全国“糖尿病及代谢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国家级“973体质调查”及“Ⅱ型糖尿病与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流行病学调查”课题。年初为落实科技兴院方针,召开了首届科技大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及首届中青年论坛,制定了“十一五”、“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强化职工的科研意识,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该院年内还组织召开了“医院首届科技工作会议”,制定了完善的科研工作考评及奖励办法,评选出4个先进科室和14个先进个人,并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成立了“振中青年科研基金”,院长庞国明将本人获得的3000元奖金作为启动基金。这对激发中青年技术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为“科技兴院”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在职人员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有序进行,在人才培养上,注重提高素质和技术水平,2007年先后选派技术骨干10人外出进修,100余人参加省内外短期培训,30余人参加在职研究生班学习,28人参加了国家级继续教育课程;同时,继续坚持留院日学习制度,承办了“全省糖尿病学术讲座”、“全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协作组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等国家级会议,多次组织全国知名专家来院讲座,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有效提高了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营造了良好的学术和创新氛围,为医院发展积累了后劲。
今年召开的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该院院长庞国明当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将对开封市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开封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封市中医院重点实验室于今年建立并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