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郏县新农合全程优质服务新举措 本报记者 王平 通讯员 刘国旗 为了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督管理,2005年,郏县卫生局筹措资金30多万元建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此系统的建立不仅加大了监管力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做到了“三个结合”,实现“三个规范”,把好“三道关口”,真正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该县新农合医疗试点工作顺利,并取得了较好成绩,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初步达到了政府得信誉,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的目的。
努力开发新农合软件管理系统 信息化建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模式,它能给参合农民和监管人员带来那些好处?郏县卫生局局长牛广岭对全县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是“如获至宝”。牛广岭说,信息管理系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基础。2003年9月份,该县被确定为新农合试点县以来,就一直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项措施,认真抓实抓好。2005年,该县与郑州一家公司联合开发了“郏县新农合管理软件”,2006年正式投入使用。经过运行和完善,已经完成了该县合管办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县合管办业务审核补偿系统、乡镇合管办查询审核系统、乡镇卫生院医院管理及农合补偿系统、县级医院合管门诊、住院操作系统等系列软件。具备有参合人员档案管理、制证打印、基金管理、费用录入、统计查询、财务报表、数据导入等功能。同时还附加的医院管理系统包括门诊收费、住院收费、药库管理、药房管理、住院护理、一日清单、农合信息报表、村医农合费用信息录入、数据上传下载、院长查询等功能。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实现了定点医疗机构、乡镇合管办、县合管办三级联网,达到了科学管理、规范操作、监督有力、报销便捷的目的。 为了搞好信息化网络建设,彻底杜绝不正当和违规操作行为,该院一是把医院管理系统软件与新农合管理软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软件合二为一,简化了操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监督。二是坚持以操作电脑为主,手工为辅双轨并行的方法,不断完善电脑软件程序,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三是利用管理信息化,考核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作绩效。微机程序设计了“住院人员情况表”用于考核医疗机构自费、农合住院比例、分析住院人群结构;设计了“住院费用分析表”统计查询自费、农合人员住院费用、人均费用等,用于考核有无加大农合病人的费用情况。设计了“农合病人住院补助信息表”统计农合病人的可报费用、自费金额、补助金额及补助率。用于考核各单位的医疗管理情况。四是及时修订软件程序,按照上级有关农合报销补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按时向农民患者兑现。 该县卫生局分管合作医疗的工会主席王江定告诉记者,该县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管理规范、监督透明,达到了查询统计、自动上报、数字准确、报销公平的目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解决了冒名顶替住院、挂床住院、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收费、不合理补偿等问题。
做到“三个结合” 为筹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集中宣传与平时宣传相结合。在全县开展宣传月活动,出动宣传车、制作宣传展板、设立咨询台、悬挂过街横幅、编印宣传单并发放到群众手里。同时还在电视台开辟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专栏,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努力营造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浓厚氛围。在平时宣传中,利用工作简报,每月公布大额补助信息,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二是广泛宣传与典型宣传相结合。为了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喻户晓,要求每个行政村必须刷固定标语5幅以上,村卫生所门口悬挂横幅,每村复制宣传录音带1盘,利用村委会广播反复播放。同时利用典型带动作用宣传合作医疗,坚持大额补助送到家,对补助在4000元以上的,县、乡合管办派专人送到患者手中,并将典型事例在电视上进行播放,达到了宣传典型影响一片的效果。三是宣传和服务相结合,通过组织县、乡医疗机构,利用庙会、集市开展义诊活动,把为群众提供医疗咨询、检查服务和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实现“三个规范” 让农民确确实实得到实惠 一是规范资金筹集行为,实行了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和党员包户责任制,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缴费,由县民政部门通过医疗救助资金解决。2006年度筹资工作中,县委、县政府要求合作医疗筹资工作要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紧密结合,把筹资的高低作为衡量各乡镇“保先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依据,作为评价每位党员干部关心群众疾苦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把标尺,强化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筹资工作中,坚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二是规范报销补助办法,为方便群众就医,通过多方筹集资金,选用全省先进的合作医疗管理系统,实现全县定点医疗机构微机联网。2004年10月1日起,全县实行了“一卡通”制度,参合农民持就诊证,可在县内任何一家合作医疗定点机构住院,出院时即可享受到合作医疗补助,因病情需要到县以上医疗机构就诊者,由县级医疗单位开具转诊证明,到县合作医疗办办理转诊手续,出院后带齐相关手续,可直接在县合管办补助大厅领取补助。属于民政二次救助对象的,可以凭有关手续,经民政和财政部门审核后报销。三是规范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省厅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了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该县合管办与指定医疗服务单位签订了服务合同,各医疗机构统一使用县合管办印制的专用处方和收款收据。乡镇卫生院领取的补助款都建立有完善的账本,大额补助明细到人,小额补助明细到户,每月与合管办进行对帐,保证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按政策按规定运行。
把好“三道关口” 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一是把好基金专户储存,资金封闭运行关。参照《合作医疗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设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入专户、支出专户和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将基金收入全部存入财政专户。基金需支付时,由合管办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审批后,将所需资金由财政专户拨入支出户。合管办对拨入支出户的农民报销资金,无论金额大小,全部实行转账或开现金支票支付,实现了资金的封闭运行,从源头上堵塞了漏洞,保证了基金的安全。二是把好基金使用安全关,家庭账户资金的使用,记入家庭账户的资金在本乡镇范围内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和村级定点医疗诊所使用。病人到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就诊需带身份证、户口本、病人就诊证直接递减家庭账户。门诊统筹资金限制在本乡镇定点医疗机构使用。在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带身份证、户口本、就诊证、住院两日内到住院医疗机构合管办办理登记手续,住院费用全额由自己支付,出院时凭相关证件,随时到住院医疗机构合管办按有关规定办理补助。县外住院,县级医疗机构限于技术和设备条件,对不能诊治病人由经治医师开具转诊证明,报县合管批准,方可转至本省、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出院后带相关手续直接到县合管办补助。特殊急诊,可直接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急诊救治,但需在三日内凭急诊医师诊治证明到县合管办补办转诊手续。参合农民外出出差、打工等因病住院,需三日内与合管办取得联系,办理转诊登记,出院后到县合管办按规定直接办理补助。三是把好基金监督使用关,全县各医疗单位认真执行“六公开一公示”,即合作医疗服务指南、用药目录、服务价格和报销补助比例、报销程序、举报电话公开,每月对享受大额报销人员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发挥好县监委会的作用,定期对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情况进行评议,组织财政审计部门每年进行两次审计。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保证了基金的合理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