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在郏县调研农村卫生工作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郏县卫生局局长牛广岭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郏县卫生局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
——郏县卫生事业改革开放30年回眸
■本报记者 王平 通讯员 时记领
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县直医疗单位基础建设初具规模。
各项医疗技术开展走在了前列。
乡镇卫生院建设达到了美化和亮化。
村卫生所(室)建设标准,管理规范。
我省首批新农合试点县。
新农合管理工作,省、市领导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面对整体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各项荣誉的取得,郏县卫生局局长牛广岭很欣慰地对记者说:改革开放30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关键的是党和政府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有了这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做为卫生行政管理者就应该负起重任,让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得又好又快,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为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硬件促发展,医技人为本
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突飞猛进
郏县卫生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卫生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县医疗卫生工作者30多年坚忍不拔的拼搏,铸就了翻天覆地的辉煌。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壮大,从70年代末全县仅有的1所县级医疗机构、1所妇幼机构、1所卫生防疫站、1所卫校、1所药检所、14所公社卫生院,发展到今天的20所医疗卫生机构,其中3家县级医院、1所县疾控机构、1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3所乡(镇)卫生院、1所卫校、1所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进一步扩大,目前卫生系统在职职工1706名,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600名,副高以上职称53人,中级职称289,初级职称623,执业医师有375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56人,大专学历400人,中专学历826人。全县开放病床1100张,现在全县卫生工作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保健网络遍布全县乡村,为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医疗设备、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97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后,吹响了医院改革与发展的号角,不断加快了发展进程。30年来,全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历经从不够完备逐步到现在的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医疗发展带来的益处。从1951年建院的郏县人民医院,沐浴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春风,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过修建门诊、病房大楼、扩建医院外科大楼和更新医疗设备,现已发展成为装备优良、技术较为先进、科室齐全、管理有序的综合性医疗单位。该院已由30年前的几十张病床发展到400张,医务人员发展到600多人,设内、外、儿、妇、中医、五官、神经、心血管介入、医技等30多个功能齐全的科室。郏县第二人民院也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门诊楼、特检楼、病房楼,购置了CT、彩超等大型医疗设备。县中医院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建设了病房楼、急诊综合楼,组建了国家级重点专科——颈肩腰腿疼专科和郏县体检中心,购置了外科腹腔镜、妇科宫腔镜、电子胃镜、高端影像设备CR、C型臂、臭氧治疗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县妇幼保健院增添了电子阴道镜、日本光电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新生儿培养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微量元素分析仪、多功能麻醉呼吸机等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大大地充实了全县医疗单位的科技含量。
郏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经济欠发达,全县共有58万人。改革开放的30年中,全县14所乡(镇)卫生院的软硬件建设在管理体制几经变化呈驼峰状发展,伴随着党和政府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在基础设施、基本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面貌日益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全县、乡(镇)、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得到了不断巩固,覆盖全县14个乡(镇),充分利用国债项目资金为14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常规医疗设备。先后对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为了真正解决群众的就医难,该县在全县374个行政村每个村建设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建设,目前已建成312所。已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中心卫生院为纽带,乡镇卫生院为基础,村卫生室为网底,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了防疫不出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医院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
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2007年,积极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规范执业行为,严格收费管理,加强评价监督。一是实行季度督查与日常督查工作制度。季度督查由局副职带队,抽调有关专业人员组成督查组,按照质量管理年标准,对各单位进行督查;平时督查由局班子成员对分包的单位进行全面跟踪督查。通过督查,各单位不论是从外部门环境,还是内涵建设,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二是规范了微机化管理。为提高乡镇卫生院整体服务水平,堵塞各种漏洞,2007年筹资17.8万元使13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36台电脑,进行统一联网,统一管理。三是开展了对一级以上医院管理评价活动。根据河南省二级医院管理评价活动实施细则和平顶山市一级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细则的要求,对17个医疗单位进行了评价活动,考核评价显示:与2006年相比,医疗机构门诊人次上升11%,急诊人次上升6.5%,住院人次上升3%,出院患者人均费用降低4.8%,药品收入占总业务收入比重由46.3%低到40.2%。四是开展了单病种限价管理,郏县人民医院、二院、中医院三家单位实施了部分单病种限价管理,不仅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而且规范了医疗行为,促进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五是加大了医院感染管理力度,护理工作和消毒供应室建设得到加强。
实施新农合,甘当桥头堡
勇作农民的医保坚强后盾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2003年,郏县作为平顶山唯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深感责任重,任务大,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卫生局精心组织,及时部署,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加强监督指导,积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发动,并利用受惠农民现身说法,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是一项强国富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民心工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为方便群众报销,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助大厅,出县治疗的参合农民住院,只要携带相关手续,就可在补助大厅及时领到报销补助资金。同时还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县、乡定点医疗机构微机联网,全县所有定点医疗机构专门设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窗口,并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一卡通”制度,即农民群众在全县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凭就诊证在出院时可直接享受到合作医疗补助。让群众不再为转诊跑腿,不再为报销、为手续跑腿,避免农民报销时,费时、费钱、费事,让群众切实感到方便。
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县内定点医疗单位实行予付直报,县合管办审核后,全部转帐支付,做到财政管帐不见钱,银行管钱不管帐,县合管办支钱不见钱,实行资金的封闭动行。结合网络直报的特点,要求全县各定点医疗单位必须在病人入院后三天内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报告,县新农合办公室监督人员到现场检查监督。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县合管办每月印制合作医疗简报,通报资金运行情况发送至县四大家领导及各乡镇;二是加大公示力度,县合管办每月5日公示上月大额发放情况,乡镇合管办对本乡镇的大小额补助金额及补助办法进行每月公示,定点医疗机构对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及在本单位住院病人进行公示,村委会及村卫生所把本村享受补助的金额进行公示,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充分发挥县人大县政协及县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及时邀请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对合作医疗资金筹集、管理、使用医疗服务等方面进行监督。四是落实财政、审计对合作医疗审计制度。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套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不论是谁,一律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群众的保命钱,用在农民群众的健康上。
2003年9月在郏县试点起步,经过几年的健康平稳运行,参加的群众由开始的35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497543人,参合率由64%提高到95.33%。截止到2008年9月,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4499.70万元,有275995人次从中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报销补助金额达2991.61万元,有7人享受到最高3万元补助金额。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尤其是得到合作医疗补助的农民群众无不称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民心工程”,是党和政府为群众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几年来,已有180多位受益群众主动向县、乡合作医疗办公室赠送锦旗、感谢信,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疾控打前哨,妇幼当先锋
搭建全县公共卫生事业保健网
30年来,在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该县把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工作作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最前哨,县疾控机构从70年代末开始加强对农村社区饮水、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食品卫生等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居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100%。天花、脊髓灰质炎被彻底消灭,鼠疫、霍乱终止了流行,结核病、氟中毒防治工作扎实推进。艾滋病防治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群防群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普及。为适应新时期要求,扩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功能,优化卫生防病资源,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高卫生防病水平和服务能力,2004年利用国债项目130万元资金建成了郏县疾控中心大楼,改善了工作条件。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提高了公共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预防控制能力。2008年,先后对手足口病、“问题奶粉事件”做到了完备的防控措施。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郏县也派出了自己的救援队伍,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认可。如今全县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等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范围,“五苗”接种率均达到了95%以上。2006年8月,该县争取到国家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应用产科并发症审评方法,提高基层产科质量》的科研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国际、国家及省级专家先后4次来到郏县进行病例审评、实地指导、新技术培训、疑难病例会诊及死亡病例讨论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全县的整体产科质量,降低了郏县持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妇幼保健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先后筹资2300万元,规划了占地48亩的保健院新址,建设了16000平方米的妇幼保健门诊楼和病房楼,开放床位120张,成为了一家综合性保健机构。保健院院长周慧敏还光荣地当选为全国十七大的党代表。
民以食为天,监管保健康
编织食品卫生监督网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百姓的切身利益和身体健康,最为群众所关心。针对郏县社会餐馆多,从业人员流动频繁这种情况,该县加大了整治力度,组织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对全县所有社会餐馆特别是早餐、夜市进行拉网式整治。对城区餐饮业、卫生“五小行业”和公共卫生场所进行集中达标整治。学校食堂及周边摊点食品卫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该县把日常监督与重点检查紧密结合起来,杜绝了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开展以城乡公共场所、批发市场等为重点对象的食品卫生整治,并对城乡餐馆、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建筑工地、个体摊点进行监督检查,加大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用油、肉及肉制品、饮料、乳制品、调味品、儿童食品的专项整治力度,净化了全县食品卫生市场。
3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过去,郏县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一路艰辛,一路豪歌。在谈起下一步工作打算时,该县卫生局局长牛广岭向记者表示,他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在新的卫生体制改革东风的吹拂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郏县医疗卫生事业将向着更高一步迈进,以更加和谐的音符,奏出富有时代感的优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