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李超 宋河松 洛阳是按摩的发源地 按摩,又称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人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文献记载中,按摩第一次运用于医学实践,就发生在洛阳周边的三门峡。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周代,虢国太子突然休克,昏迷不醒,眼看就要断气了,正好名医扁鹊从这儿经过,运用按摩、针灸的办法,成功救活了虢国太子,成为千古佳话。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的《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明确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业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的“中央”一词,在东周时期就特指河南的洛阳,按跷、案机等是按摩的古称,意思是:“洛阳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润,寒温适宜,故物产丰富,洛阳民众吃得好,但缺乏锻炼,容易患痿痹、厥逆、伤热等疾病,治疗这些疾病,适宜用导引、按摩的方法通行气血,所以导引、按摩最早出现在洛阳地区,并从洛阳流传出来的。”据专家考证,按摩诞生于商代的洛阳。 《黄帝内经》的这一记载,是世界上对于按摩最早、最明确的文献记载,早已得到学界公认,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推拿学》等权威论著,均采信这一观点。 隋唐时期,按摩在洛阳、西安等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隋朝,洛阳“太医署”(相当于后来的太医院)内就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洛阳的按摩医生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三个等级,既科学又严谨。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文化乃至医学均在世界上处于“超级大国”的地位,按摩也在这一时期,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之后辗转传到欧洲,促生世界各地的按摩技术。 2004年9月7日,全国盲人保健按摩社区就业现场会在洛阳召开,来自国内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专家在会上曾热烈讨论“洛阳是按摩的发源地”这一议题。时任中国盲人按摩中心副主任、亚太地区盲人按摩学会秘书长、国家保健按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的成为品说,按摩源于洛阳,早已受到学术界公认。成为品的观点,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赞同。 “按摩豫军”声名远扬 广东按摩市场出现较早,最为成熟,市场庞大。早在上世纪80年代,“按摩豫军”就杀入广东市场,2000多名“中原高手”主要在广东、深圳等大城市的高端医疗、保健按摩场所服务,早就打出了“洛阳按摩”这个金字招牌。 2004年以来,在北京医疗、保健按摩市场,突然出现一支来自河南的生力军,人数在2000人以上,不但“占领”了北京顺义中医骨伤科推拿诊所、北京和平盲人按摩中心、北京大谦盲人按摩中心等传统的“市场高地”,而且名声越来越大,形成风格独具、实力雄厚的“按摩豫军”,很受患者和消费者的欢迎。 在省会郑州,由洛阳发轫的“按摩豫军”更是独领风骚。在郑州第一按摩医院、郑州第二按摩医院和“心诚推拿养生堂”等高档按摩场所内,“按摩豫军”几乎是“技术骨干”的代名词。 “按摩豫军”还频频闯出亚洲,走向世界。在英国、荷兰、意大利、瑞士等欧美国家和阿联酋、印尼、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按摩豫军”。瑞士伯尔尼、海肯等城市的一些按摩诊所内,里面绝大部分按摩师都来自洛阳,一些诊所为提高知名度,还经常邀请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的老师到当地讲学、行医。 现在风靡全球的“日式按摩”、“泰式按摩”、“韩式按摩”等各国按摩术与“洛阳按摩”、“按摩豫军”又有何渊源?专家们指出,只要掌握了洛阳按摩的基础理论和传统手法,按照“刚劲、柔和、深透、持久”的八字方针,再根据“日式”、“泰式”、“韩式”等按摩的风格稍加变化,短时间就能熟练掌握各国的按摩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