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医学是具有光荣职业使命的医学,是适度谨慎的医学,是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医学,是尊重人的选择和权利的医学。医学的新模式要求有相适应的青年医师队伍,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和谐作贡献。 进步制造了“包打天下”的假象 近百年来,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也被称为“诊断-治疗模式”。这个模式的前提是对疾病或病理的科学研究都能寻找到生物学病因,消灭了病源就能预防疾病,从而保证健康。现在医学应用高新技术,不断革新诊断和治疗方法,超声波、影像诊断和生物免疫学检验的应用,使诊断的正确性大大提高。许多疾病的治疗有了重大突破,似乎医学已经对人们健康“包打天下”。 矛盾掩盖了传统模式的缺陷 事实上,医学的进步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困境。目前,医疗费用高涨,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医疗高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器官移植、生殖克隆技术带来伦理问题等,成为新的挑战。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医疗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病人权利意识的增强,现代社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越来越多。 人们往往将这些归因于组织管理层面存在问题,要求财政经费支持和政策调整以及加强医学科学的研究等。这些都是必须的,但是从认识论上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的诊断-治疗模式。正是这些观念影响了医生的思维方式与医学实践。 那么传统的医学理念与模式的缺点是什么?把病人看成疾病的载体。认识疾病过程就是把病人分解成器官、系统、组织、分子、基因等,忽视了病人作为人的整体,忽视人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医生永远是主角,病人永远是配角。这种模式扭曲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事实上,国内外资料一致承认,目前医疗确诊率只有70%左右,各种急诊的治疗成功率也只有70%。因此,医学对机体的认识是有限的,很多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知其然而没有治疗手段。 传统医学目标把疾病和死亡看成是医学的“敌人”,导致人们对医学期望值太高。传统医学手段的三大法宝——杀菌灭虫、预防接种、药物手术,这些对慢性疾病无能为力。因此,医学不得不重视增加对病人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健康促进,以及发展社区卫生保健系统,以维持人生不同阶段的健康标准,直至安宁死亡。 医生要适应新型的医患关系 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是医学新模式的核心思想。 1993年美国Hasting中心牵头,展开了一项由14个国家包括中国代表团参加的“医学目标”研究项目。该项目历时3年,14个国家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医学目的,科学地界定了医学目标。1996年最后完成报告,该报告提出,新的医学目标由以下4个具体目标组成。 目标一: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健康 。目标二:缓解疾病疼痛,减轻疾病痛苦。目标三:对患者治疗和护理,对不能治愈的病人照料。目标四:防止过早死亡,遵循临终关怀。 综上所述,4个目标构成21世纪新的医学模式。因此,医学模式的转变是青年医师的首要问题。 青年医师要适应诊断-治疗模式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模式的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重视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社区卫生保健等能力的培养。青年医师要适应由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新理念。青年医师要适应现代社会疾病谱的变化。现代社会疾病谱提示我们既要重视感染性疾病,更要重视慢性疾病。青年医师要适应新型医患关系的变化,即以医生为引导、病人主动参与型的新型医患关系。实践证明,只有病人主动配合,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才能适应人生不同阶段的健康标准。 (摘自《健康报》 孙宝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