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创新发展——改革开放30周年看叶县辛店乡中心卫生院发展历程 |
|
本报记者 王平 当人们走进桂花飘香的叶县辛店乡中心卫生院,看着那布局合理有序的花坛、“回春亭”,及种植的枇杷树、棕榈树和翠绿草坪,看着那粉刷一新的门诊楼、恢宏气派的医技综合楼和富有现代气息的五层家属楼及两排整齐的病房,人们都会感叹:这座卫生院既时尚、漂亮,又充满生机。 据该院院长郑遂珠介绍说,30年前的辛店乡中心卫生院是那么的荒凉。当时,卫生院只有16名职工,大多无学历、无职称,他们甚至连简单的无菌操作和“三查七对”等专业知识都不知道。医院只有18间墙面斑驳、屋顶漏雨的瓦房为业务用房,职工宿舍则是土坯墙、茅草遮顶的小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就这样还是两三人共用一间。院内杂草丛生,凹凸不平的路面,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围墙边缘不整,随处可见倒塌。诊室内只有很简单的桌椅,漆面斑驳,医生就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和中医诊脉的三个手指给病人诊查疾病。化验室内有一台单目的医用光学显微镜和锈蚀斑斑的金属血沉架。屋顶漏雨的手术室内有一台5孔无影灯,一张简易的手术床,还因各种原因而长期闲置。病房内地面不平,漆黑的墙面已看不出当初涂的是什么颜色,老式手术床缺腿断板。卫生院门前冷落,就诊病人寥寥无几,收入更是入不敷出,职工们怨声载道,情绪低落,卫生院已经到了倒闭的边缘。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卫生院的宝贵财富。1990年,郑遂珠担任该卫生院院长以后,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医院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坚持每年省级1人、市级3人、县级3人外出进修学习,通过学习业务,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医院还鼓励职工自学,并定期安排业务技术好的医师举办内部讲座,以提高整体的业务能力。目前,该院从30年前全院只有2名医生具有中专学历,发展到现在全院具有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32人,占职工总人数的85%;具有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医师18人,助理医师8人。 面对破旧荒凉的院子和房舍,院长郑遂珠带领全院职工努力拼搏,由改革开放前的泥泞地、茅草屋建成了现在美观、漂亮的门诊楼、医技综合楼、疾控综合楼、产房及妇幼综合楼。所有的诊室、病房、办公室均配置有冷热两用空调,购置了全新的办公桌椅。同时,建起了五层家属楼,解决了职工住房问题,并对院内全部进行了硬化,合理设置了花坛,在“回春亭”内种植了桂花等植物,使院内花草似锦,绿树成荫。医院的变化让老职工赞叹不已,大家都说,改革开放为乡镇卫生院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郑院长还告诉记者说,30年前,卫生院的医生诊断就是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老三件”,然后就是靠经验及推理。外科因缺乏手术器械及技术水平,就连简单的“阑尾炎”、“腹股沟疝”等手术都做不了。针对这种现状,该院筹资先后购置了X光机、B超、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制氧机、洗胃机、半自动生化仪、尿常规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常规分析仪,双目医学电光显微镜等医疗设备。由于设备的购入和进一步完善,目前,该院已能够开展胆囊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等多项手术,化验室已开展血糖测定、血脂测定等多个项目,内科已能成功抢救农药中毒、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危重患者。 该院由30年前的年业务收入18万元,到现在的年业务收入300万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6倍,固定资产由46万元,发展到现在的500万元,增长了10倍多。因此,辛店乡中心卫生院连年荣获市、县级“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