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本报记者 赵炜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内科的徐灵敏大夫是我们报刊的热心读者,并经常投稿阐述自己的从医感悟,我觉得她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医生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她第一次到我办公室的情景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声音甜脆,一说话就满脸含笑。我想这真是一名合格儿科医生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温柔、细腻,孩子们都喜欢亲切和善的大夫。
就在前几天,我又接到了她的稿件《母乳喂养益处多》。电话中我问:“你们现在临床工作这么忙,你咋有功夫写这么多的文章?”徐大夫平静地说:“下班后熬夜写文章,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我把从医感悟和一些医学科普知识总结成文在《医药卫生报》发表,可以与更多的受众交流思想。问题奶粉事件后,我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孩子的母亲来请教有关母乳喂养的问题,由于日常临床工作繁忙,没时间和这些爱子心切的母亲们详细讲解,熬夜把这些问题写出来,希望能尽到一份医生的社会责任,希望能对孩子们的健康有益!”
从徐大夫流畅的文笔中,我可以读到并感受到她在工作中的满腔热情和慈祥亲切,她像母亲一样对待每一位患儿,赢得了许多患儿父母的尊敬和称赞。
面对夸奖,徐大夫总微笑着说:“我只是个普通医生,能尽到一个普通医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我努力的目标。医生是个非常平民化的职业,因为医生要面对不同职业、各种各样的人,要与他们都处成朋友,才能更有力地来共同战胜疾病。”这番话,使我想起了徐大夫2007年3月8日发表在医药卫生报上的文章《爱心的交流 共同的感动》,几乎全是她工作中的真实感受。
徐大夫高兴地拿出一张和患儿及其父母的合影照片。她说,那是来自驻马店农村的一名叫郭娃蛋的患儿。2008年6月16日,郭娃蛋的叔叔在《死亡之痛》文后发帖子道:“昨天刚入院,名字叫郭娃蛋,已经病了5个多月了,诊断为先天性喉喘鸣、毛细支气管肺炎、考虑哮喘,用药很多就是效果不好。”当晚夜班我找到了这个孩子,发现其呼吸困难较重,血气不正常,急行机械通气维持呼吸功能。6月17日,我给患儿家长回了个帖子“郭娃蛋的情况”。
徐大夫说:“经过精心治疗,娃蛋宝宝于6月23号顺利撤机,26号出重症监护室。现已停吸氧,肺部感染已好转,主要问题是喉软骨发育太差。我正在慢慢减停抗生素,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促进喉软骨发育。孩子很可爱,总是睁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充满友善充满希望地看着人,丝毫看不出他曾经打了那么多针、曾经历过和疾病的生死决斗,没有大人的痛苦和忧伤。后来,孩子的家长又发帖子感谢:‘我是郭娃蛋的家属,这次是您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了过来,挽救了他的生命。我们全家谢谢您了。小孩现在情况也可以,还需要服用什么药物可以预防感冒和病情复发,需要注意什么呀?还需要去复查吗?您是我家的救命恩人,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祝福您每天开心快乐,一生平安!’”
徐大夫说着,眼里饱含着喜悦的激情。我看得出来,她不仅是以一颗母亲的心去关心患儿、医治患儿,她更是在行医过程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促进医患和谐而努力。为此,她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不断撰写文章,主题多是呼唤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她说她有这个社会责任感和作为医生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