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通讯员 陈玲娣 魏妍平
自上世纪末,心血管疾病就成了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杀手”。仅我省不完全统计,患者就达300万人之多,且呈迅速低龄化蔓延态势。当此际,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高传玉挺身而出,心怀救死扶伤的大爱,手执医学科技的利刃,谱写了中国当代医界传奇:
1999年12月,完成我省第一例冠脉内直接支架术;
2001年10月,完成我省第一例IABP支持下冠状动脉成型术;
2002年1月,完成我省第一例冠状动脉内切割技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003年4月,完成我省第一例冠状动脉内旋磨旋切术;
2003年7月,完成我省第一例顽固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
2003年8月,完成国内第一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
2004年7月,完成我省第一例冠状动脉支架狭窄动物模型;
2005年1月,完成我省第一例经尺动脉介入治疗术;
…… ……
这一系列出手不凡的大手笔,不但一举摘掉了我省心内科长期落后的帽子,也完成了他作为省心内科领军人物的壮丽加冕。
1996年9月,身负重托的高传玉,跨海御风,来到澳大利亚久负盛名的圣文森特医院,主攻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
介入治疗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有效的疗法,这正是高传玉学习的重点。但是,由于这种疗法是在放射线协助下进行的,故而过一段时间都应对医生体检,监测体内放射线含量。在一次定期监测检查时,高传玉身上射线含量比圣文森特医院心内科全体医生的总量还要高。外国同事们瞪大的灰蓝色眼睛里写满了紧张与不解,纷纷劝高传玉:“你不要拿生命开玩笑啊!”但高传玉不为所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高传玉说:“那时,只要让上台做手术就非常兴奋,有使不完的劲。学不好技术回来没法见中原父老啊!”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高传玉在澳大利亚两年多时间里,完全熟练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冠状动脉血管成型技术、冠脉内支架术、旋磨术、心肌激光打孔等介入诊疗技术,共完成各种介入手术2000多例,而当时我国所开展的此类技术总和还不超过1万例,故可断言,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手术例数,高传玉已悄不言声地握住全国同行高新医术的头牌!
高传玉1999年11月初回到祖国。一踏上故土,一回到郑州,就径直进了医院,不顾颠倒的时差,走进了魂牵梦萦的病房。
此时,医院收治了一位病情非常凶险的心肌梗死患者,该患者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高传玉认定介入手术是最佳治疗手段,但有同事劝他说,这名患者病情太复杂,手术风险很大,何况医院购买的数字减影设备还没到位,条件太简陋,第一例手术应当选一些简单的病人确保“成功系数”。但高传玉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对患者的深爱,大胆借用胃肠造影设备,成功在我省首次摆脱“外援”为患者实施了介入治疗手术。患者得救了,我省长期无法自主开展这一手术的历史也由此作古。
在一片祝贺声中,高传玉的心情反而沉重起来。由于介入手术医疗费用高,相继有几名患者无奈地放弃了治疗。高传玉一遍遍问自己:再先进的技术,如果不能造福更多的群众,又有什么用呢? 经过缜密思考和技术分析,他对介入治疗技术进行大胆创新,改变了过去先用球囊扩张后再放支架的方法,直接将扩张血管和支架成形一次完成,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因不使用球囊,节省材料费达一万多元。据不完全统计,高传玉的这一技术每年为病人直接节省医疗费用近100万元,获得了河南省政府2002年度新技术成果二等奖。
一名真正的好医生,心里一定会永远装着病人的欢乐与痛苦。高传玉就是这样一位把解除病人的痛苦,当作不断技术创新原动力的好医生。
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要绝对卧床24小时不能活动,异常痛苦,医生也要站在病人身旁压迫穿刺部位数小时以防出血。2003年,一项新的技术引起了高传玉的极大兴趣,法国将冠脉造影的部位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转移到手腕部的桡动脉,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高传玉经批准立即专程赴法国冈城大学医疗中心学习。回国后,他带领同事大胆改良传统的介入治疗并获得成功。目前,这一技术已应用于96%以上的介入病人,使介入治疗术后卧床时间,由24小时降至2小时,痛苦几乎减少为零,还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
高传玉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光环中,他的目光永远瞄准医学发展的最前沿:心力衰竭患者年死亡率约为20%~40%,存活的病人生活质量也很差。高传玉自感责无旁贷,他查阅了大量的中外资料,执著地寻找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良方。
在副院长高恩民的带领下,高传玉和同事们积极开展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最终经过动物实验成功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疗效,至今已使300余例晚期心力衰竭病人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