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开封市卫生局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局长憨振东与医护人员亲切交谈
——开封市卫生事业改革开放30年发展概述
开封市卫生局局长 憨振东
今年,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开封的卫生事业和全国一样,经历了拨乱反正、开放搞活、资源优化、巩固提高、强化管理等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封市卫生工作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能力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提升,全市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一、卫生事业投入逐年增加,对全市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开封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强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1978年,全市卫生事业费预算334.7万元,到1983年,增加到969.71万元。2007年,全市各级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经费持续增加,达到7215.7万元。加上新农合投入的配套资金、卫生教育经费的投入,总投入为11689.19万元,是1978年的34.9倍,是1983年的12.05倍。卫生事业费预算投入的增加,对全市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二、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经过两年的拨乱反正和1980年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经过1982年的改革及1983年开封地市合并,开封市卫生医疗机构达到322个,拥有病床5210张,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237人。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到2007年,我市卫生医疗机构达到了456个,床位总数达到12547张,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157人,分别是1983年的1.42倍、2.41倍和2.09倍。
卫生机构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新建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楼、儿童医院病房楼、妇产医院病房楼、传染病医院病房楼等大型医疗业务用房;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现整体搬迁;原铁路医院移交地方管理,也扩充了我市医疗资源总量。截至2007年底,全市卫生单位固定资产总值达12.1亿元,房屋建筑物面积78.8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面积64.1万平方米;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价值44157万元,其中百万元以上设备62台。
三、卫生科研水平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为促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市卫生局十分重视卫生科研工作,从1992年至2004年设立了《开封市卫生科技发展基金方案》,每年10万元基金资助,旨在挖掘潜力、广开渠道,发挥集体力量,引进激励体制,以促进全市卫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医学研究、新技术引进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实施13年来,共收到科研成果546项,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答辩,有264项列入投资计划,项目完成达98%以上,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达98%。其中,开封市肝病防治研究所的《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的研究》,于2003年1月31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还被列为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课题,是河南省卫生科技成果获奖层次最高的项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研课题《艾滋病/结核双重感染的研究》,被列入2006年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市医科所的科技项目《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的基因芯片研究》被列为科技部2005年度项目。2006年,开封市一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市妇产医院医学遗传专科,市卫校附属医院口腔修复科等4个专科,被列入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临床特色专科。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中,河南省被列入6个项目,开封市占3项。
四、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为了打破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僵化局面,今年以来,市卫生局在市直20家卫生事业单位中,推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改革内容主要涉及六个方面:一是改革现行的编制管理机制,在卫生事业单位编制总额控制范围内,可自主调整人员编制,自主设置业务科室,自主设置岗位;二是推行全员聘用制度,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现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化;三是改革领导干部管理办法,实行聘任制并建立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四是实行评聘分离,加强聘后管理,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五是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自主招聘工作人员;六是改革收入分配机制,自主决定分配方式。
在具体工作中,把能否突破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和改革分配制度、加大绩效工资比例这两个关键点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和推进力度。在岗位设置和全员聘任过程中,各医院都实行了等级管理,依据其风险、贡献、工作量的不同,将业务科室设置为不同类型、不同等次的科室。实行岗位不同、待遇不同的原则,为优秀人才施展才能提供了平台;在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在统筹把握单位经济承受能力和职工心理承受能力这两个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鼓励分配向高技术、高风险、高贡献、高职称、高学历倾斜,鼓励各单位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一院一策。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首先是理顺了人才结构关系;其次是对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专业技术人员争着往高收入岗位上流动,真正表现出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其三是干部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人事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五、强力推进卫生资源整合工作。
开封市是医疗卫生资源大市,但不是资源强市,依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大做精做强”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开封市卫生局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始了卫生资源整合工作。
首先是实现了开封市第一中医院和第四人民医院的有机融合,组建了开封市中医院。截至目前,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医院班子已完全进入工作状态,科室调整已经到位,专业功能定位和布局基本就绪。两院职工全部进入了新的工作岗位,并完成了岗位培训。债权债务的处置也在有序运行。全市卫生资源整合迈出了第一步。开封市第一中医院和四院的成功整合在系统内产生了强烈而又良好的反响。
其次是整合城市医疗资源。我们紧紧围绕卫生事业做精做大做强的目标,按照放开一块、办好一块的思路抓“两头”,即办好大型综合性医院,解决城市医疗水平问题;办好社区卫生服务,解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市场秩序方面的问题。通过统筹调整新老城区资源布局,使结构更合理,功能更明确。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调查论证和制定方案。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实现了全市农村的全覆盖。
开封市新农合工作从2004年开展第一个试点以来,重视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发展,狠抓新农合制度的完善和提高。到2007年底,新农合覆盖了全市四县一区的305.15万人,参合农民达到了245.58万人,平均参合率为80.48%,全市累计为农民群众补偿医疗费用7971.35万元,受益农民144.39万人,达到1万元封顶线的农民236人次。2008年,开封市新农合工作实现了全市农村的全覆盖,全市五县五区农业人口都可以参加新农合,通过我们的宣传动员,全市农业人口中,平均参合率达到了85%,参合农民达到了336.6万人。
七、强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2003~2007年,通过利用国债资金和省财政资金,加上市县财政配套,共筹集资金3800多万元,对全市87所乡镇卫生院的基本设施建设进行了改造,改造面积82399平方米,全市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办院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
在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一是开展了乡村无学历卫生人员的学历教育,自2004年至2007年的4年中,开封市卫生局已完成基层无学历人员的学历教育培训任务达95%,已取得中专毕业证书有2200名。二是组织城区医疗机构结对帮扶乡镇卫生院,以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开展卫生支农工作,组织城市医疗机构下乡进行讲课、义诊活动。2007年,城市13个医疗服务队建立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13家,下乡医疗队171支,下乡医务人员2588人次,诊治病人47424人次,施行手术261例,赠送药品、医疗器械价值8.232万元。
八、加强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
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预防控制体系,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85%以上;强化干预措施,有效切断艾滋病传播途径;加强了初筛实验室质量控制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及各级疾控部门的艾滋病防控能力建设;继续加强艾滋病疫情监测与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病和死亡等疫情网络直报准确率和及时率达98%以上;全面加强单阳管理和母婴阻断工作,HIV阳性育龄妇女随访月报及时率和准确率100%;阳性产妇所生婴儿人工喂养率达到100%,对检测出的阳性孕产妇全部实施了阻断措施,婴儿全部进行人工喂养,孕产妇分娩婴儿药物阻断成功率100%。二是做好艾滋病医疗救治的各项工作。以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市县技术力量为支撑,建立了救治网络,确定市级定点医院1家,县级定点医院5家,定点乡镇卫生院28所,HIV感染者超过20人的行政村定点救治卫生室43个;加强定点救治医疗机构硬件建设,2006年投入资金90.8万元,完成了12个定点乡卫生院和40个定点村卫生所的房屋修缮、医疗设施的添置;2007年4月投入资金32万元,对部分重点村卫生所进行建设或改造,建成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满足艾滋病病人基本需要的乡、村卫生室;抓好对艾滋病医疗救治队伍的管理,成立了“开封市艾滋病医疗救治委员会”和“开封市艾滋病医疗救治专家组”,指定开封市传染病院等6家责任单位,明确分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以基层的需求为工作目标,开展艾滋病救治培训、指导、督查和疑难艾滋病人的会诊工作。三是积极做好对艾滋病患者及家属的帮扶工作,通过多种措施,艾滋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致孤人员和艾滋病特困家庭100%享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给予的帮扶和救助。
在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同时,全面抓好结核病、禽流感、霍乱、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2007年全市累计登记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1808例,实际完成全年任务的101.2%,顺利完成了我市新发涂阳肺结核发现率达到70%以上的任务。全年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到91%,超额完成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AFP监测工作,“五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九、加强采供血管理,连续第四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一是加强了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扩大无偿献血的宣传面,通过宣传,自愿参加无偿献血的人越来越多,农民无偿献血意识也得到了提升,献血氛围浓郁热情,仅今年1—9月份,全市献血总人数达14838人次,献血总量6226000毫升,其中农村献血人数10022人,献血量1008800毫升,切实保证了临床用血100%来源于无偿献血。二是加强了无偿献血、机采血小板和稀有血型三支队伍建设。为推广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拓宽机采血小板队伍,2007年,血站与开封市电业局等10个单位建立共建关系,从而保证了临床用血。稀有血型队伍308人,有力保证了临床稀有血型急诊用血。2007年,血站向临床提供全血533900毫升,红细胞制剂28071单位,机采血小板766治疗量,血浆807200毫升,保证了临床用血需要。三是加强血液质量检验工作和供血库的管理。2007年,实验室共检测无偿献血标本16246人次,合格15199人次,合格率94%。机采血小板血液检测829人次,合格814人次,合格率98%,血型误检率为零。加强了对五县供血库的酌量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监管,有效地保证了临床输血的安全运行。
十、扎实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努力建立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的医疗体制。
开封市区共有25个办事处,122个社区,城镇非农业人口80余万人。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口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
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卫生技术人员166人,其中,临床医师68人,中医师12人,护士8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10人。年门诊、急诊22.6万人次,上门服务3.6万人次,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累积建档21.9万人份,参加健康教育讲座5.2万人次,高血压患者管理人数6320人,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3218人。
目前,开封市的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经初具规模,布局日趋合理,服务内容逐步拓宽,管理愈加规范,已经成为我市城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开封市基层卫生服务的主体。其中,金明区梁园社区卫生服务站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2007年被河南省定为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防治试点站。金明区翠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开封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08年底,基本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加到6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到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加到8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到1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了对社区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和骨干培养。从2006年起,对已经从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卫生技术人员,采取半脱产的方式陆续进行了岗位培训。我们计划在2~3年内,再培养300名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师、600名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护士,为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十一、中医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中医医疗机构建设逐步做强,市第一中医院和四院实现资源整合,组建了开封市中医院,人才队伍得到补充,科室设置进一步完善,医院规模大幅增加,为建设我市三级中医医疗机构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第二中医院困难中求生存,以建设精品医院为目标,对自身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促进了医院优势专科的发展,该院新建的综合楼和病房楼即将投入使用;坚持发展名医、名科、名院,突出中医院的糖尿病专科、第二中医院的中医骨伤科;不断挖掘中医理论、验方,注重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充分发挥中医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中医治疗艾滋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十二、加强医疗机构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近几年来,开封市卫生局按照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部署,在全市医疗机构中开展了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廉医、诚信、为民”医院活动。一是建立了医院责任目标管理、信息公示、社会监督、督查整改和医院管理综合评价奖惩等五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医政工作机制。二是建立了以规范医疗机构执业准入行为、医疗服务行为、医务人员执业行为、临床用药行为、医学检查行为、医疗收费行为等六种执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管理机制。三是建立了医院管理年活动与行风建设、与深化医院改革、与创建平安医院、与打击非法行医、与争创“廉医诚信为民和谐”医院和“爱岗位、献爱心,争做人民健康好卫士”活动、与窗口行业规范管理、优质服务活动竞赛等其他工作相结合的卫生工作互动机制。2007年与市总工会组织规模空前的岗位技能大赛,把“三基”训练活动推向近年来的新高潮。四是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人文为基础、以和谐为目标的人本化医疗服务模式。各级医疗机构相继采取了很多便民惠民措施,开展了温馨服务、感动服务,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满意度逐年提高。五是建立了标准统一、分级管理、行政主导、专家参与的医院管理综合评价模式。去年以来,市卫生局先后组织专家对全市25家二级以上医院进行了医院管理年活动情况的督查和医院管理综合评价,共下达整改通知书260份,督查专家组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2800条,促进了全市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市第一人民医院被省卫生厅评为2007年医院管理活动综合评价先进单位,受到表彰;开封市儿童医院等10家医院受到省卫生厅通报表扬。综合评价表明:我市各级医院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医疗费用增长得到控制。3年来,我市门诊人均费用、出院者人均费用始终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水平。
十三、爱国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30年来,开封市的爱国卫生工作以创建卫生城市和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为重点,全面开展了卫生城市创建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城市先后实现了灭鼠、灭蟑、灭蚊先进,并在1999年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的验收,并连续保持了省级卫生城市的称号;农村卫生厕所从无到有,2007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42.06%;加强农村自来水建设,自来水普及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0%提高到2007年的42.14%。
十四、采取措施,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是在市区1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了济困病房,病床数426张,占总床位数的13.2%,为城市生活困难群众、下岗职工提供最优惠的医疗服务。开展单病种限价管理,全市20家医疗机构涉及10个专业的165项(类)疾病参加了单病种限价管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仅此两项,为全市群众减免医疗费用支出近2600万元。二是继续开展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采取《医药双向廉医承诺协议书》的形式,约束和监督购销双方的采供行为;对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违规的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黑名单”,取消其参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资格,进一步降低了药品的虚高价格。三是严格医疗服务收费管理。要求各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有关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并向社会进行公示。规范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和费用查询制度,杜绝医疗服务中的恶意乱收费行为。对各级医疗机构的收费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规范,并将结果进行公示。2007年以来,我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费逐步规范。四是加强处方管理,合理应用抗生素。要求凡是处方费超过100元,必须经过病人同意。同时,组织人员定期对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凡滥用抗生素药物的,将在全市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取消医院评先资格。
改革开放30年,是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最快的30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将继续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建设,通过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做精做大做强开封卫生事业的目标,实现开封卫生事业的新跨越,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