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刊登文章称,人们对于手机短信及上网的过度依赖也是一种精神疾病。 医院心理门诊收治的一些患者中,也存在“短信成瘾”的病例。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短信交流,特别是年轻一代。有调查表明,18~25岁的年轻人更喜欢发短信。 但是,别以为短信一族是时尚的象征,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倪桓博士提醒,喜欢发短信胜过面谈,可能是自卑的表现,容易造成社交障碍。 倪桓博士称,国外有研究资料显示,相对自卑和自闭的人更喜欢采取间接的交往方式,比如发短信、聊QQ等。因为自卑者对于真实的世界总有种畏惧感,他们害怕面对面的沟通,而短信和网络的即时异地沟通模式,就好像一把庇护伞,既隐藏了他们的自卑和自闭,又为他们扩大人际交往的需求提供了通道。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套”。就好像初学走路的婴儿,如果总是抱着他害怕他摔倒,他就永远会有依赖,最终也学不会走路。 专家解释,畏惧人际交往的自卑者,因为有了短信这种途径,一方面,满足了情感交流的需求,容易形成自信的假象;另一方面,形成短信依赖后,永远在庇护伞下生存,很难真正走出心理的阴影。严重的恐怕会患上“短信成瘾”疾病。而对于信息成瘾患者,国外研究者这样总结他们的四大症状:当无法用短信与外界交流的时候会产生孤独挫折感;强烈渴求升级到更高配置的设备;在短信使用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体验他们上瘾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倪桓博士说,过度使用短信会影响人的个性发展,造成社交障碍。他建议有自卑倾向的人要更加努力克服心理障碍,积极投入到现实社会的交往之中,多交身边的朋友,而不是只用短信诉说喜怒哀乐。 (摘自《健康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