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季 又是一年月圆时,皓月当空,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曾经采访过的乡村医生,在这月圆元夜他们或许还在为村民听诊治病,或许还在村所静候着患者的到来,或许正踩着月光行走在出诊的路上,多年来与这些乡村医生点点滴滴的交往,竟汇成这中秋夜让我最大的感动,因为在平凡与朴实中他们的医德人品正如头顶这轮明月皎洁无暇。 通许县大岗李乡敬老院的老人们或许这时应该吃到香甜的月饼了吧。因为乡村医生马文芳与他们有个约定,每年中秋节马文芳都会为这些老人送去健康,送去月饼。老人们都知道,马文芳是一位极其普通又极其不普通的村医,说他普通,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村基层医疗战线,为“乡村医生”这个称呼他付出了很多很多,为了给村民看病,他的妻子在家一人生下了孩子;为了抗击非典,他把儿子结婚的费用买成药品;为了让村里的孤寡老人安享晚年,他自己如奉双亲般牵挂着这些老人的身体安康和生活幸福。逢年过节,他都会带着厚礼到敬老院看望自己的"爹娘"。说他不普通,因为他不仅仅是名乡村医生,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曾受过温家宝总理两次接见的乡村医生。为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他在总理面前坦言相见,为了坚守农村卫生事业他在总理面前誓言旦旦。一名乡村医生获得如此大的荣誉,他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发展之本,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为父老乡亲的健康干一辈子。”朴实的情怀,让医者的大爱感动四方。 这个中秋夜,杞县圉镇镇庄王村的村医王宏林还在坚守在卫生所改建的工地上。电话里王宏林兴奋地说县里刚拨给他一万多元的改造经费,现在他正在和工人一道加班加点的贴白瓷片,相信几天之后村卫生所就会旧貌换新颜。“宏林,吃月饼了吗?”我问。“哪顾上了,大家都在忙着呢。白天村民还要来看病,改造不能耽误村民看病,所以都是快天黑了再干。”我和他通着电话,可以想像到这名年轻的乡村医生此刻满手泥浆的“狼狈相”。和王宏林的友谊是从前年的中秋节开始的,那时想采访一名乡村医生如何过中秋节,所以在卫生所的名单上乱点了他这个诊所,那年我在王宏林的诊所度过了一个意义深远的中秋节。之后我们的联系就不曾中断,我对他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在我的感觉里王宏林是个自信而又有“野心”的乡医。说他自信是因为他不因自己是名乡医而自卑,他常对我说:“农民啥时候都离不开咱。”说他有“野心”,是因为他正在谋划一个新的举措,他要用电脑为所有村民设计一个健康监测系统,里面包含慢性病的监测防治数据,包括妇女儿童健康数据等等,说这些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年轻一代的乡村医生在我的印象中已经改变,他们不再仅仅是“送药到手,看服到口”的赤脚医生,他们已经是将自己的学识及新知识新科技充实到基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践行者。 在这一轮明月下,我想到的乡医还有很多,张永泉已经是60多岁的老乡医,但是他追求不止,今年加入了党组织;孟祥云是开封县的乡医,他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回想着那一张张朴实的面庞,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正是有了这些甘于奉献的医者,农村的卫生事业才能得到发展,农民的健康才有人守护。明月寄相思,在这中秋月夜,我想把我对所有乡医的敬意和祝福遥寄给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