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09期第1版
 
2008年第109期第2版
 
2008年第109期第3版
 
2008年第109期第4版
 
 

责任重于泰山 铸就健康大堤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新疾控中心建设效果图

——从改革开放30周年看郑州市疾控中心
■本报记者 李伟强 胡晓军 通讯员 陈书章 刘战伟
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
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中,全体职工同心同德,主动出击,关口前移,确保了郑州市没有一例继发感染病例,更没有向外输出一例“非典病例”;在抗震救灾的伟大战役中,抽调34名精兵强将赶赴灾区一线开展工作,经过几十天的艰苦战斗,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取得了救灾防病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这是一个荣誉的殿堂。
在郑州市,连续30年未发生白喉病例,16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发病率较1978年均下降95%以上;在郑州市,医院消毒工作逐步走向科学正规化管理轨道,监测覆盖率达100%,消毒合格率达90%以上;在郑州市,率先在全省疾控系统中实施了实验室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并将这一系统在10个县(市)、区疾控机构推广应用,为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供了信息平台……
曾先后获得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省、市疾病控制先进集体、地方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集体、市卫生先进单位、郑州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数十项荣誉称号,荣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21项、科研成果10多项、发明专利3项。
30年来,郑州市疾控中心始终按照“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全面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理工作长效机制,从单纯的疫情资料统计工作发展成为现在的疫情网络直报及预警、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慢性病预防,健康教育、科研培训、检验监测等多种专业,拥有一批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卫生技术骨干,建立完善了符合郑州市情的预防控制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

人民的守护神
2007年,郑州市发现首例无形体病、克雅氏病皮肤炭疽病例,由于报告及时,诊断明确,措施得力,在第一时间控制了疫情,防止了疫情蔓延;2008年,针对全市有可能出现麻疹暴发的趋势和手足口病病例增加较为明显的实际,及早行动,采取了查漏补种、环境消杀、宣传培训、检查督导等方法,有效遏制了疫情。
在守卫人民群众健康工作中,未雨绸缪,奋勇争前,这已是郑州市疾控中心人心头沉甸甸的责任。
也就是靠着这份责任,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覆盖所有市、区医疗保健机构和各社区服务中心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疫情报告的准确性、敏感性和时效性等评价指标均居全省前列。2008年4月,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又第一个在省内启动了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几个月内14个县(市)、区均有预警信息报告,预警病种达14种,计989起,初步判断疑似事件14起,传染病预警预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也就是靠着这份责任,免疫规划工作保持全省先进行列。近年来,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直把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最基础的工作来抓,以扩大覆盖面、提高接种率为突破口,以提高接种质量、保证接种安全为目标,实现计划免疫规范化动态管理,“四苗”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适龄儿童建卡率98%以上,乙肝疫苗新生儿首针24小时内接种率达90%以上,风疹疫苗2岁以下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达85%以上,疑似病例的及时调查率、标本采集率达90%以上,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通过不懈努力,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病率稳定保持在较低水平。2001年通过了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的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考核认证,2002年全市开展乙肝疫苗普种工作,使郑州市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降低,全市已连续30年未发生白喉病例,16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发病率较1978年均下降95%以上。
也就是靠着这份责任,地方病防治工作成绩突出。定期对各县(市)区碘盐监测居民分层次抽样、现场监测、实验室检测、数据处理等工作抽查,结果显示碘盐合格率97.64%,合格碘盐食用率95.06%,各项指标均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标准。2007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孕产妇尿碘、哺乳期妇女、10个月至2岁儿童等重点人群体碘盐监测工作。近年来,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布病监测点,对人、畜布病开展了系统监测,人间布病疫点处理率达100%,有效地防止了人间布病的传播,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郑州市地方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
也就是靠着这份责任,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显著。近几年来,加强了对霍乱、肺结核、出血热、艾滋病、麻疹、细菌性痢疾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全市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平均控制在300/10万以内的较低水平。近5年来,先后开展专题调查10余项,完成科研课题2项,分别获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麻疹、风疹、霍乱、伤寒、手足口病等常见病及新发现的传染病如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在人民群众健康重于泰山责任心的驱使下,郑州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2004年,针对男男性接触人群的监测工作在我省尚未开展的实际,中心通过灵活多样的工作探索,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宣传、培训和行为干预模式,率先在郑州市开展男男性接触(MSM)人群监测,结合GAP项目、全球基金和国家CDC项目,强化宣传培训,加大同伴教育和外展工作,对该类人群进行安全性行为干预,该项目填补了河南省空白。
不仅如此,长期以来,郑州市疾控中心还扎实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2005年12月30日开始在金水区荣华社区建立“郑州市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目前该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6%,社区居民健康知识普及率达90%,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68%。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在市内五区和郑东新区各建一个“郑州市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目前正在开展的项目有,新密市疾控中心承担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宫颈癌筛查项目、二七区疾控中心承担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乳腺癌筛查项目,巩义市疾控中心承担的“迈向无烟中国”健康教育项目,金水区社区、郑东新区慢病综合防治试点项目,这些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进行。
此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机制也日趋完善,通过各类宣传媒体,搭建信息传播平台,在社区、在农村,在建筑工地,在大、中、小学等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身影,初步架构起了疾控中心与大众健康信息互动的桥梁。

科学的推进器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复杂多变,其每一步发展都要坚持科学理性的方向。郑州市疾控中心的方向是,将人才和专业能力建设作为推进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几年来,中心外送培养学历学习的专业骨干有30多人,其中四川大学医学院卫生检验博士1名,复旦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硕士学1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硕士1名,其他大学硕士3名,本科40多名。此外,中心制定了《关于开展科研、专利、“四新项目”及发表学术论文、专著的管理规定》,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为促进郑州疾控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据了解,在人才培养上,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需求,确立了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数量的整体规划;采取引进来、送出去、在职培训、岗前培训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挖掘中心人力资源潜能,激发全体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研究积极性。并根据中心发展的需要组建不同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采取培训班、讲座、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岗位练兵、业务比赛等形式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形成了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
人才和专业能力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市组建了一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聘请知名专家开展了培训。通过资源整合,目前,一支专业齐全、反应迅速、网络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骨干团队已初步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御能力明显提高。
卫生检验在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法律效应,卫生检测检验是履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技术保障。郑州市疾控中心建有一批重点实验室,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病毒学检验实验室、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毒物鉴定实验室等,拥有电子显微镜、液相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联用仪(LC-ICP-MS)、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式细胞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氨基酸分析仪等一批先进检测设备,具有较强的检验检测能力。2007年中心实验室率先在省内通过了全国最新标准的国家计量认证体系。开发构建了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并将该系统在我市10个县(市)、区疾控机构推广应用,建立了包括采样、送检、检验、审核、报告、统计等信息数据处理平台,达到了提高检测检验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是全省疾控系统唯一一家实现实验室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单位,为此,获得了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近3年来,在实验室检验方面,先后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中“GC/MS内标法同步测定食品残留31种有机磷农药检测技术研究”项目,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卫生部面向基层推广的“十年百项”计划第六批入选项目,现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创新的发展史
30年来,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硬件建设发生巨大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办公设备、低矮而狭小的办公场所,到90年代末期扩建成占地面积13亩,办公和实验室面积共计93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再到目前已经立项,计划投入整体迁建资金9986万元,设计建筑面积为21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20亩即将开工建设的新办公地址,无不刻画着发展的轨迹。
30年前,郑州市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夏天是电风扇,冬天生煤炉,即使如此,天热时试剂一晚上就变色,天冷时试剂总是结满冰花。在几间光线暗淡的实验室里,没有专业分析仪器设备,几名工作人员用最基础的化学分析方法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如今的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是河南省卫生系统首家通过新的计量认证评审准则的实验室,是河南省卫生厅认定的食品检验机构。科室配备有先进的检测设备,有食品、环境、消杀等实验室,可以进行包括水、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涉水产品、化妆品、农药、鼠药以及其他与健康有关的物品材料的检测工作,成为了郑州市卫生检测技术与服务的技术中心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和食物中毒检测的权威机构。
1985年成立的预防医学门诊部,当时只有预防接种和肝炎门诊,主要是狂犬疫苗接种和乙肝的中药防治,其他疫苗品种数量都很少。如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设了预防接种门诊、性传播疾病门诊、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临床检验和卫生检验等多个科室,现今拥有使用面积800多平方米的工作场所,成为集预防、诊疗、临床检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体检中心,每年从业人员体检超过上百万人。30年来,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卫生需求的不断提高,郑州市疾控中心加大了对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的体检;在群众中开展有关传染病、慢性病的诊疗、咨询和疫苗的推广使用及有关生物制品的应用。
30年来,随着中心不同时期所担负的任务不同,在监督监测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2002年以前,中心担负着水、公共场所及化妆品监督监测等工作,多年来,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郑州市没有出现因供水水质不合格而引起肠道传染病以及其它介水疾病流行的情况。1990年以后,中心公共卫生科重点进行了公共场所的建档、建卡和发放卫生许可证等工作,加大了卫生监督监测的力度,1993年各类公共场所卫生合格率达80%以上。到1994年,对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率为97.69%。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抓管理、拓新路、促发展,通过创造性地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30年来,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铸就了维护群众生命的健康大堤。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