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秦川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李伟强
还是那片土地,但从未像今天这样火热;
还是那家医院,但从未像今天这样红红火火,声名远扬。
1978年,平均每日住院病人数160人次,日平均门诊量601人次,年业务收入57.98万元。2005年7月至今,自新班子成立以来,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一院)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2005年日平均门诊量725人次,平均每日住院病人数310人次; 2008年上半年日平均门诊量1565人次,平均每日住院病人数750人次,日最高住院病人数达到798人。2005年业务收入6709.84万元, 2007年业务收入1.42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幅达45.6%,如今每天的业务收入是1978年全年的总收入。
2005、2007年,在河南省医院管理年综合评价中该院获先进单位称号,并多次荣获郑州市卫生系统目标管理优胜单位、行风工作先进单位和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集体称号。并在2006年度捧回了全省医院行风建设先进单位、郑州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等亮闪闪的牌子。
走进郑州市一院,幽雅的环境,星级宾馆的设施,蓬勃向上的医护人员,遍地浓浓的文化气息,处处体现着“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你会被这里创新发展的高速度所震撼,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患者时时感受到来自创新的恩泽。
超常规思路,超常规措施,超常规作风,成就了超常规发展,实现了郑州市一院凤凰涅磐般的重生。
思路和理念:引领发展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行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联系医院发展的实际,1+1=2的传统发展模式显然行不通;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工作作风更是要不得,我们必须确立一个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思路,才能实现医院超常规的发展。”郑州市一院院长裴国梁的医院管理新理念掷地有声。
医院领导班子深入科室,与干部职工促膝交谈;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干部职工意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医院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医院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以服务、观念、专科、管理、品牌等“五个带动”带动医院发展;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措施、超常规的作风,实现领导班子的新姿态、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和职工的新面貌、新形象、新效益、新举措,最终实现医院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思路是否正确,关键是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该院提出要拉大医院框架,把床位由410张扩大到580张。当时,一些同志认为,现有住院病人就200多,扩大床位没有必要。结果从2006年初,住院病人始终在480人左右,到如今最高达798人。烧伤科是省重点专科,医院提出,加强烧伤科“龙头”建设,加大烧伤科的宣传力度和全面建设,使烧伤科不仅成为河南省的重点专科,而且成为中南六省的强势专科。一些同志认为,随着人们的安全意识的增强,必然出现“病多伤少”的局面,烧伤科再发展空间不大。结果烧伤科住院病人猛增至目前的100人以上,连医生办、浸浴间都住上了病人。烧伤科还成功地举办了中南六省烧伤会议,成功抢救了多起成批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其在全省乃至中南六省名声大噪。
改造行政楼,装修门诊楼,建设传染性疾病科、儿科、放射科、影像室、民族楼、输液中心等工程以及添置设备,美化环境……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许多当初认为不可能的事,结果都变成了现实。
……
从怀疑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从支持到自觉参与。广大干部职工从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思路中看到了医院发展的希望,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技术和人才:因超越而领先
“赛马不相马,人人是人才”。近几年来,随着医院的迅猛发展,来自全省内外60多名高层次人才慕名来此寻求用武之地,争相展示才智,其中19人担任科主任。
医院在对专家人才管理与使用上,实行“你有多大能力,就给你打造多大舞台”。坚持靠事业造就人才,靠环境凝集人才,靠机制激励人才,为每位专家人才打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平台,推动了医院快速发展,实现了“人才移植、技术嫁接、时间短、起点高、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先进的设备,优秀的人才,过硬的技术,科学的管理,舒适的环境,良好的服务,低廉的价格是郑州市一院发展坚守的轨迹。该院多方投入巨资购置一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核磁共振,16排螺旋CT,数字化平板大C型臂,电子胃镜,电发光,支气管镜,三维彩超等300多台先进设备,共价值近4000余万元。
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机制,使医院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该院许多学科技术水平已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多项技术在全市乃至中南地区形成了特色和品牌优势,享有较高的声誉。
妇科主任侯保萍是医院引进的人才之一,在她的主持下,利用腹腔镜、宫腔镜、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外孕、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开刀、痛苦小、无疤痕、恢复快、腹壁美容效果好,术后盆腔粘连少,6个小时可下床活动,住院1~3天即可出院。悬吊腹腔镜技术和可视人流技术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郑州市处于领先地位的导管室,是医院介入治疗基地;余宏伟主任医师是医院从外面引进的人才之一,享受政府津贴,是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知名专家。他是郑州市最早从事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专家之一,开展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术、主动脉夹层带膜植入术效果良好,填补过郑州市在该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
脑外科,在那里,沉睡三年的“植物人”奇迹般苏醒了;92岁高龄的脑出血病人康复了;死亡率极高、脑干出血量达脑干平面70%的病人得救了,无数感人的神话般的奇迹被演绎。该科已成为了一个在郑州市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科室,可以开展各类颅脑手术和大脑各部位肿瘤、癫痫、部分颅底、小脑肿瘤及椎管切除等手术,能够开展颈内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动脉瘤手术、颅底肿瘤等高难度脑外科手术。
烧伤科已发展成为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省烧伤诊治网络中心、郑州市烧伤治疗中心、郑州市烧伤整形重点实验室,拥有全自动血液培养仪及药敏签定系统、修复重建研究室、皮库等科研实验室、康复训练室、重症监护室,小儿烧伤病区、成人烧伤病区、重度病人烧伤病区。现有医护人员69人,其中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7人,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名,郑州市跨世纪人才6名。设立床位103张,年门诊量达3万人次,年收治病人3000余人,总治愈率达98.6%。在全国首创了自体皮细胞移植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开展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血液净化对防治烧伤脓毒症的研究,同时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十余项。近3年来,他们有4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项达省内领先水平,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目前承担着省、市级课题13项。
孙郑春是医院“361”人才梯队培养工程的受益者之一。“361”人才梯队培养工程,即科主任外出进修学习3个月,副主任6个月,业务骨干1年的人才培养计划,医院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医院还出台了《报考研究生的有关规定》,对学有所成者,医院报销50%学费,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打造学习型医院。
一方面强力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医院经常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指导,担任技术顾问。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引进人才。著名心血管专家余宏伟如愿地落户郑州市一院,他说,是医院跨越式的发展思路吸引了他,是医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让他如鱼得水。
科技创新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动力,通过全方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让郑州市一院人感受到了超常规的举措。仅2005年,医院就开展新业务、新技术51项,科研立项1项,获奖3项。其中两项获河南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
服务立院:因满意而创奇迹
院长裴国梁算了一笔帐,一个门诊病人可能有1至2个陪同人员,一个病人住院可能有3至4个人陪同,9至10个探视者,甚至更多。“服务效应”,不言而喻,因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满意的病人可以带来20个新病人,病人是医院最好的广播员和广告代言人,“服务立院”的战略在医院已深入人心,一切为病人着想的全程规范诚信模式,得到深入开展,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显现。医院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
到过郑州市一院的患者都体会到了“上帝”的感觉。这得益于医院树立的服务强院、服务兴院的理念和一系列的优质服务和便民措施。主动服务、温馨服务、人性化服务、站立式微笑服务等,都细化成了每个职工的常规做法。特别是医院把细节服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次,一名护士随手将一杯水泼在地上,正好被路过的院长看见。他立即对这位护士进行了严肃批评,“随便把水泼在地上,病人滑倒怎么办?”事后,院长对其他同志说:“她和我的孩子年龄差不多,我也不忍心那么严厉地批评她,但不重视细节,医院服务怎么能上去呢?”他接着说,为什么我们的服务水平提高了,环境改善了,还有少数病人不满意服务呢?那就是我们在细节方面没有做到位。
亲情关怀:因爱民而受拥戴
“为病人着想就等于为自己着想”,“病人的利益就是医院的利益”,裴院长向全院职工提醒,病人看病最关心的问题一是医疗技术,二是服务态度,三是收费价格,四是医疗环境。提倡医护人员换位思考,要求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会看病、会治病、会说病、会沟通”。
牢记社会职责,关注弱势群体,多次开展系列爱心活动,引起社会强烈共鸣。河南省内的400余名唇腭裂患儿和家长不会忘记,是郑州市一院为他们免费做了手术;爱心捐款救治张娃和田晓蝶两名烧伤患儿,得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长期广泛关注;2006年1月15日,天寒地冻,郑州市一院的5队人马深入到周边50个社区的200余困难户、五保户、残疾人、老红军家中慰问,送上了他们急需的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须品和医疗服务。
许多郑州市民不会忘记,郑州市一院600多名职工分乘医院统一配置的自行车,为周边50个社区的3.6万余户社区居民免费送去价值35元的保健药盒。这感人的一幕幕,只是郑州市一院开展“六进社区”活动中的一个个缩影,即一进社区送健康知识教育宣传,二进社区送专家义诊,三进社区送医送药,四进社区送出院回访,五进社区送文艺活动,六进社区慰问困难群众以及进工地关爱民工进农村为村民献爱心系列活动。“六进社区”活动至今仍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而且已经把服务对象延伸到了新农村,建立了以送医送药送健康送文艺等“六进社区”活动为载体的长效机制。
让利于民,该院收费价格在本地区同级医院中一直保持着最低水平。如医院开出的普通感冒处方有的每张处方10多元左右,还有的甚至几元钱,2006年和2007年比,病人日门诊量及日住院病人量增加一倍,然而收入仅增加45.4%。医院由于提供优质、低廉、便捷的医疗服务,被郑州市政府命名为低保定点医院。
30年过去了,郑州市一院人经历了痛苦和喜悦,也经历了涅磐和重生。30年过去了,经过洗礼的郑州市一院人更加自信、自豪、自强不息。30年过去了,步入超常规发展快车道的郑州市一院创造了医院发展的奇迹,也必将继续创造医院发展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