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开封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 |
|
开封市中心血站站长 张军 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开封市中心血站领导班子带领全体职工认真学习了代省长郭庚茂在省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其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陈述对我们触动很大。代省长郭庚茂谈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回顾市中心血站十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普遍指导意义。 艰难创业,初见成效 开封市中心血站1996年入编建站,是全市唯一一家持有采供血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专业采供血机构,是一所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承担着全市490万人的临床采供血任务,年供血量8吨至9吨。随着输血工作的发展和血站工作形势的需要,建设一座现代化、高水平的新血站势在必行。为实现这一目标,1998年,新血站的建设项目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列入当年要办好的“十二件实事”之一。此后,新血站的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站内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血站历尽艰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99年12月,一座投资近1000万元、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的新血站在开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成。2000年1月,新血站正式投入使用,这标志着开封市无偿献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开封市中心血站现有科室13个,拥有美产血细胞分离机、日产大型贮血冰箱、意大利全自动酶免处理系统、瑞士全自动加样及酶免分析系统、日本血细胞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多种大型进口仪器设备。开展业务有全血、去除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机采血小板、Rh(-)冰冻红细胞,配合临床需要开展了疑难血型鉴定、疑难交叉配血和新生儿溶血病检查,承担着临床输血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万事开头难。为规范我市的公民献血活动,市政府早在1998年《献血法》颁布前便出台了《开封市公民献血管理试行办法》,并于1997年成立了以副市长张家顺为主任,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及县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开封市公民献血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公民献血组织、宣传、计划、协调的献血网络体系,实行了血液管理“一把手”负责制。同年,在我市开展的首次无偿献血宣传活动中,市领导、局领导带头献血,陈国桢还为无偿献血挥毫泼墨,他们的义举为参加献血的人们作出了榜样。在领导的鼓舞和健全的组织机构督导下,血站先后开展了“打击非法采供血”、“血液管理三统一”和“无偿献血四个过渡”等活动。一路走来,我市无偿献血工作稳步开展,血站也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总结。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后,血站不断加大了献血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信息平台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宣传。通过这些宣传,市民献血意识有了提高,特别是一些农民献血者,他们的献血意识逐步增强,不再是为了金钱而买卖血液,他们知道无偿献血不仅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而且与国有功、与民有利、与己有益,因而自觉参加无偿献血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主动打电话要求献血。在我们共同努力下,血站实现了开封市临床用血100%来源于无偿献血的目标,并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光荣称号。 以人为本,谋求发展 “全心全意为献血者、伤病员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开封市中心血站的工作宗旨,围绕这一宗旨,血站处处对献血者和用血医疗单位给予人文关怀。 为保证临床用血需要,血站建立了无偿献血志愿队、机采成分志愿队和稀有血型志愿队。三支队伍的建立,大大减少了因库存血液不足而影响临床用血的现象。特别是机采成分志愿队和稀有血型志愿队的建设较为明显,随着临床科学用血观念的加深,机采成分血使用率上升,为保证库存成分血,血站加大了对该队伍的建设。血站除每年召开机采成分、稀有血型献血者联谊会外,还鼓励无偿献血者自愿加入其中,并在献血者生日时为其送上生日蛋糕,以表示对他们的感谢。Rh(-)血属稀有血型,占正常人群的3‰,为保证Rh(-)血的临床需求,能拥有更多的稀有血型志愿队队员,血站免费为稀有血型家属进行血型鉴定,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宣传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自己血液的特殊性,懂得受血和献血的可行性,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通过努力,机采成分志愿队现有队员800余人,稀有血型志愿队现有队员300余人。正是如此,开封市从未出现因患者用不上血液而延误治疗的事故发生。 根据《无偿献血用血偿还》规定,血站想献血者所想,急献血者所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于2007年为献血者开辟了“用血偿还绿色通道”,献血者只要手续齐全,当天即可领取偿还金,从而打破了原来七天才能领取到偿还金的规定,做到不让献血偿还者跑冤枉路。这一举措实施以来,深得献血者好评,《汴梁晚报》、《医药卫生报》对此都作了相关报道。 为减少不必要的采血和避免不合格献血者的重复献血,血站2004年4月开始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前快速乙肝表面抗原筛查,2008年8月又开始对献血者进行了献血前转氨酶初筛,两项初筛检测有效节约和保护了血液资源,对献血者也彰显了一种关爱。另外,血站为方便献血者和医疗用血单位,分别在站内设立了献血结果免费查询电话和用血专线电话,专线电话的开通,确保了采供血工作的安全、及时。 如果说血站对献血者的关爱是一种精神,那么对职工的关心便是一种情结。在人事制度改革中,血站积极动员,广泛参与,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设置了工作岗位,制定了岗位职责,责任划分到人,实行定岗、定编、定员。在扎实开展改革工作的过程中,血站尊重职工意愿,为全站职工购买了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办理了人事代理,并与职工签订了用工合同。除此之外,血站还根据《劳动法》实行了职工代薪休婚假、产假和年公休假制度。这次改革,顺民心、应民意,职工团结,血站各项工作稳定,切实为无偿献血事业打牢了基础。 血站极为注重人员素质的培训,新的《血站管理办法》中要求,血站职工每人每年要接受不低于75学时的岗位继续再教育。血站认真开展职工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业务知识、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等,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血站每年培训工作成绩显著,为提高血液工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打下了基础。 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保证血液质量安全 质量管理是血站的永恒课题,血液安全与否关键在于质量环节的把握和操作。为提高血站质量管理水平,2000年,血站便在河南省同行业中率先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在以后几年的运行过程中,血站不断对它进行改进、完善和换版,切实在采供血工作中建起了一道屏障。但是,随着血站的向前发展,以及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原有的管理体系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因此,我们召集技术骨干组成质量小组,前往北京参观学习。随后,经过我们反复推敲、研究、论证后,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新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于2008年出台。新文件融入了卫生部“一个办法、两个规范”中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及条款,同时结合《血站千分制考核办法》对血站采供血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制约,从而使得血液质量安全这道屏障更加牢固,从未因血液质量问题而发生医疗纠纷,上访率为零。 为全面实现供血一体化管理,血站从2003年起便对市内5家大型医疗单位血库和五县供血库进行了统一管理,对有关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并成立了以各医疗单位血液专家为委员的输血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血站及临床用血相关工作的开展。2007年,在市卫生局的督导下,血站对输血专家委员会进行了一次调整。调整后的专家委员会分成四个专业分会,即政策管理工作委员会、血库管理工作委员会、检验工作委员会和临床输血工作委员会。四个专业分会分别负责与血站及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的实施,血库软、硬件的建设和管理,采供血过程及临床用血检验的检测技术和质控,临床输血的指导、合理用血及输血文书的规范。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对于全市供血库的管理,血站倾注了大量心血。第一,血站投入几十万元的专项资金帮助他们建立了微机网络,纳入中心血站管理;第二,购买了多台专业设备用于硬件设施建设;第三,对其人员进行了统一的业务知识培训;第四,在市卫生局的带领下,加大了对供血库的监督力度;第五,整理出了专门的档案室,存放供血库的日常报表及业务档案。辛勤劳动有了回报,现在,全市供血库设施健全、各类记录完整,人员技术到位、操作规范,真正实现了现代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血库要求。经过2008年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全市供血库合格率100%,工作人员培训合格率100%,微机联网应用率100%。 安逸舒适的献血环境是献血者有良好心情献血的首要条件,为体现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血站加强了内外部环境设施建设,除在院内进行了绿化、铺垫外,2005年还对全采大厅和机采大厅进行了重新整修,在大厅内多处悬挂无偿献血宣传知识图文板面,制作电子宣传板面,派专人对大厅卫生进行循环打扫,这些都为献血者营造了浓厚的献血氛围,同时让献血者在献血时能进一步了解献血知识,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 血站自建站伊始便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从最初晋升市级文明单位开始,一直到2007年顺利晋升省级文明单位,多年来,无论是硬件设施的建设,还是软件设施的整理,血站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工作,它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的形象。因此,血站上下一心,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在开展诸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体活动、警民共建活动时,血站都进行详细、周到的布置。同时,每年的创建检查也都为血站带来了提高的机会。败不馁、胜不骄,十年来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血站没有骄傲。现在,血站正审时度势,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而努力奋斗。 发挥职能作用,推动输血事业发展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血站充分发挥输血协会、输血研究所和输血专家委员会等各级组织的职能作用,号召他们积极投入输血事业的发展中。同时,血站认真倾听各级组织对血站发展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吸纳有技术水平的人加入各级组织,把他们的力量融入到血站的发展建设中来。多年来,血站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输血协会培训各类输血工作人员上千余人;输血研究所有科研课题两个,其中一篇《开封市回、汉族红细胞血型系统分布调查研究》已取得研究成果,获得开封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另一篇《DNA及ELISA技术提高新生儿溶血病诊断水平的研究》已进入标本留样阶段;输血专家委员会为血站发展献良策数条。这些成绩,为血站解放思想、科学建站、向前发展夯实了基础。 血站今后的发展方向 路没有尽头,工作永无止境。血站将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认真查找自身不足,积极整改,以保证今后的发展更加顺利。同时,血站将以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线,以确保输血安全为目的,围绕两个体系建设,突出内涵,加强质量管理,努力实现我市输血工作从硬件建设为主到软件建设的转变,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从采供血服务向采供血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的转变,积极与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全面提高我市输血工作的整体水平,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