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占茹 8月26日晚10点,数名群众抱着一名儿童急匆匆奔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患儿来自滑县老庙乡,9岁,神智不清,双目紧闭,面色苍白。家属称患儿晚饭后突然出现恶心、呕吐,接着就出现了神智不清、没有知觉的症状。在当地卫生院做CT检查怀疑病毒性脑炎。 值班大夫石金河检查了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奇怪的是各项指标均正常。详细询问以往病史、患儿发病前食用的食物种类,也未发现异常。了解中得知这名小患者午饭时还表现正常,但因看电视影响了做作业曾经被父母吵骂,下午就突然发病了。这下石金河大夫心里有数了,他判断患儿的表现不像脑炎,很有可能是精神因素导致的癔症。根据判断他做了针对性的检查,用手指按压患儿的眼眶,捏患儿的耳垂,这时奇迹出现了,刚才还没有知觉的患儿立即睁开双眼哭了起来,并拒绝检查,自己坐了起来,完全恢复到了正常状态。仅仅不到10分钟,患儿由人事不省到自己平静地走进了观察室,眼前的这一幕让家属惊呆了,都觉得不可思议。 石金河大夫向家属介绍道:患儿是不典型的癔症,又称癔病、歇斯底里,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癔症的发生与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个体性格特征有密切关系,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一些性格因素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以自我为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癔症性格特点的人群容易发生此病。对待癔病患者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选用暗示疗法、心理疏导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方法,如认知疗法。通过说服、教育和保证等方法,帮助患者改善与别人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力争完全控制复发;其次是暗示疗法。用语言暗示,用肯定而有信心的言语指导和鼓励患者,提高其信心,避免周围负面影响;第三是了解发病的诱因以及真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疏导。石金河大夫提醒群众,得了癔病不可怕,但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医,千万不要采用封建迷信的手段治疗,以免因小病导致大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