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不足、人才紧缺、设备老化等问题是许多乡镇卫生院面临的普遍困境。记者近日在福建省邵武市调研时发现,该市通过率先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保障机制,将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的工资、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纳入财政统发,极大地减轻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经济压力。目前,邵武市乡镇卫生院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门可罗雀到看病排长队 邵武市的改革是在攸关存亡的背景下进行的。“几年前,邵武市乡镇卫生院多数经营不善,靠赊欠药款勉强维持生计,全市卫生院亏损多达753.24万元,有几所卫生院濒临倒闭。”邵武市卫生局局长周东维说。 周东维透露,之前政府按1998年的基数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差额拨款,一年拨款大约只有207.7万元,仅够发退休人员的工资,在职人员只有从医疗上赚钱养活自己。乡镇卫生院债务负担沉重,一些中心卫生院负债达100多万元,医疗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一些用了十几年的设备还在用,很多职工连档案工资都拿不到。 现在乡镇卫生院的状况如何?记者近日在邵武市拿口镇中心卫生院看到,以往门可罗雀的乡镇卫生院,看病的人排起了长队,取药窗口挤满了看病的群众。院长杨福平说,以前医疗设备差,没人来看病,要绞尽脑汁拉病号,现在人多得看不过来。 2007年邵武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收入1316.33万元,同比增16.8%,一向被冷落的乡镇卫生院成了香饽饽。邵武市卫生局组织的人员聘用考试,招聘20人,第一批就有73人报名考试。 卫生院在编人员吃上“皇粮” 邵武市乡镇卫生院的复兴与该市提供的稳定长效的财政保障有关。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实行的是财政差额拨款的做法,但在邵武市,乡镇卫生院的在编人员可以享受到差不多和国家公务员一样的待遇,他们的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 周东维告诉记者,从2007年4月起,邵武市在乡镇卫生院改革中新增投入343.16万元,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职工工资纳入市财政国库统一发放。 不仅如此,从2006年起,邵武市财政还投入资金273.8万元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在职和离退休职工纳入机关社保,解决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增拨资金29万元,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编职工享受住房公积金政策;增拨资金26万元,按事业单位的医保标准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编职工纳入医保。 邵武市拿口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杨福平说,以前医院整天愁工资从哪里来,忙着搞“创收”,给医生下指标,奖金、工资都和“创收”挂钩。现在不为挣工资犯愁了,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管理上。 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明显增强 邵武市委书记梁伟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保障机制,将从根本上改变乡镇卫生院“谋生活保障”的状况,从而充分发挥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 正如改革者所预期的,乡镇卫生院在改革后公共卫生职能明显增强。据周东维介绍,卫生院以前重创收、轻服务现象比较突出,改革后,卫生院逐步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建立健康档案工作,为农民发放医患服务联系卡,组织医务人员开展下村巡诊上门服务。 周东维还说,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项目原来比较薄弱,现在也得到全面开展。此外,全市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全面达标,中心卫生院全面完成急救室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摘自《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