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07期第1版
 
2008年第107期第2版
 
2008年第107期第3版
 
2008年第107期第4版
 
 

探索医疗质量评价制度 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鲁山县人民医院院长  李燕侠  质检科科长  陈正五
 近年来,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和反对商业贿赂打击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活动的深入进行,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逐步规范化。2006年初,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重新制定了病历质量考核办法,指标明确,考核到人。为便于考核,利于执行,对医疗质量的考核内容分为抗生素应用、合理用药、运行病历、终末病历、药品费用比例、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几个方面,制定出细化考核办法,每月由质控办人员考核一次。
 根据抗菌素应用的“双十”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医院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设置各级医师的使用权限,对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审批手续,审批表载入病历。终末病历检查中根据用药指征、合理选药、联用指征、用法剂量、用药疗程、更换原因、预防用药、药物越级使用、病菌、药敏试验等十个方面进行合理性评价,区别不合理应用的表现分别给予处理。
 对抗菌素以外的每月前十种药物使用情况的评定,其目的是遏止药物应用领域的不正之风,促进合理选药,抑制大处方和临床促销行为。每月根据药剂科的统计结果,密切观察药物应用的动态变化,对使用频度突然增大的药物,实行超常预警或停药,对用药过泛过滥的医生予以戒免谈话或处罚,对使用情况位居前列的一些药物按照说明书严格界定适应症,限制随意延伸用药、盲目扩大适应症。
 控制药物费用比例是严格控制药品滥用,减轻患者负担,促进药物合理使用,落实卫生部规定要求的又一项措施。我们根据各临床科室性质、用药特点的不同,分别制定各科室的药物费用比例,在执行过程中并有所修正。达到既能满足临床需要,行为上又有所遵循的目的。现在我们各科实行的比例分别为:内科、传染科60%,儿科48%,外科45%,五官科40%,妇科30%,每月考核落实到医生,超比例处罚,对一些药物费用比例较高,但有特殊情况的病例,医生可上报医务科具体审查用药的合理性。从两年来的实行情况看,指标制定合理,应用效果良好,基本实现了全院药品收入占医院业务收入的比例≤45%的管理目标。
 运行病历检查:这是运行病历检查的常态机制,医务科、护理部、主管业务院长坚持每周二、五查房,督导科室环节质量管理,从病历、病程记录、医嘱各项沟通记录、护理文书书写,全面检查病历书写的及时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及时发现缺陷苗头,及时督导整改。每半年组织一次运行病历抽查评比,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发挥医院医务科、护理部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达到事前预防的效果。
    终末病历检查:医院指定专人从事病历终末检查,使有些在病历运行期间未能发现的问题得以发现、纠正和完善。并利用医疗简报的形式公布检查结果,督促整改。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考核,除一些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反映于日常病历的内容之中,属于运行病历,终末病历的检查内容外,重点督查医生交接班记录、疑难病例讨论、术前病例讨论、死亡讨论记录的落实情况,考核结果和科主任的效益工资挂钩,从而督促科主任的工作,以防科室对质量管理的过程流于形式,发挥科主任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回顾两年来探讨医疗质量管理长效机制的实践,我们感到效果比较明显,和兄弟医院相比,有些方面先走一步,尤其是超常药物预警机制,契合了后来下发的上级文件精神,目标更具体,措施更得力。有效地规范了临床医生的医疗行为,也督促了临床科室主任、职能科室的日常工作,使工作趋于常态化。逐步实现了医院管理从被动开展工作向主动自觉做好各项工作的转变,从“突击管理”向日常化、规范化管理的转变,从停留在面上抓管理,向深度抓管理的转变。
    思想解放是新跨越、新崛起的先导。医疗质量的提高首先是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换,然后才是医疗作风和习惯的转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医疗质量管理必须是一个持续改进、锲而不舍、不断发现、不懈探索、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过程。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