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06期第1版
 
2008年第106期第2版
 
2008年第106期第3版
 
2008年第106期第4版
 
 

数字化与医学的运动旋律——钟世镇院士解读中国数字医学的发展趋势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讯(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 涂俊礼)人们欣赏星球大战中的尤达大师、指环王中的咕噜,往往惊叹计算机技术的神奇,那么如果这一数字化、仿真化的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会发生什么情景?9月18日,在郑州卫校礼堂,随着教学投影仪上根据动作捕捉技术制作的人类走动三维视频的出现,可以直观地判断正常人、残疾人、带假肢者的运动轨迹,而这样一来就可以指导下肢残疾病人的康复锻炼,甚至研制出更符合人类运动节奏的假肢。
 让人惊叹的不止于此,通过“肾单位的连续切片三维重建”,肾器官各个单位的运动轨迹清晰可见;通过数字化技术的三维重建,模拟器材与脊柱之间的关系,可以研制出应用于脊柱固定的器材;通过数字化建模,东方美女模型呼之欲出,数字化的美容整形前后对比一目了然;通过探头仿真技术,避免了心脏超声图像很难表达的情形,心脏跳动、血管搏动等等一目了然。还有颅内肿瘤的虚拟仿真、胸外心按摩的有限元分析、海马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中国数字医学在探索人体奥秘、推动医学进步上的作用逐渐呈现。
 当日,前来参加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解剖学家钟世镇,面对郑州市内各医疗单位的相关专业人员以及千余名莘莘学子,道出了他对数字医学特色与要求的理解,讲究交叉融合,注重交流、协作、互利、双赢,正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展望了数字医学的广阔前景,涉及医学教育、临床治疗、手术导航、远程医疗、医政管理、市场开发;表达了建立系统的中国数字医学的强烈愿望。
 据介绍,中国医学的数字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X光、CT、超声等现代医疗设备的引入,实现了医学图像的数字化、可视化,进而在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后进入了三维建模时代。目前的中国数字医学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比如复旦大学的“内耳虚拟手术仿真”,获得了国家教育部一等奖。曾任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作为“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的钟世镇院士可谓名誉天下,他的主要学术工作,是建立了以解决临床外科发展需要的应用解剖学体系,并开拓了古老传统学科与新兴前沿学科之间的交叉科研领域,开展了工医结合的生物力学研究,为人体解剖学这个古老学科开拓了研究新领域。
 钟世镇院士与郑州卫校素有渊源。在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通过在人体管道铸型标本制作方法研究中的创新性成就,建成了一个享誉国际的“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而郑州卫校通过不断扩大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功能,于1999年10月成立了“卫教试验用品研制中心”,并随之成为全国第一家以研制医学标本为主的校办企业。几年来,由郑州市卫生学校教师和在校生及毕业生共同研制的医学标本,有的属国内独创,有的属国内领先;几年来,累计为国内23个省200余所大中专院校提供解剖人体标本、断层标本、铸型标本、塑化标本等,协助他们建立标本陈列室;几年来,实验中心利用解剖技术优势,共申报科研立项6项,获科研奖励4项,其中“人体断层标本制作技术改良及应用”项目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