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心桥 双赢路 和谐果——洛阳市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掠影 |
|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路璐 学斌 万江 8月31日上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内科病区,有这样一件事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年近七旬的张老太太痊愈康复后,说啥也不肯出院!老太太固执地要让儿孙们都到这儿来实习实习,看看人家是如何对待病人的?如何对待老人的? “其实,像这样的事情每年都有好几起,说得我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位身着护士服的大眼睛姑娘说,现在,把医院当家、把医护人员当亲人的多着呢!这都是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带来的新成果。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1+1﹥2 “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洛阳市卫生局局长朱其昌说,只要付出真情,付诸行动,设身处地为病人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服务,就一定能取得信任,赢得信赖,促进医院发展。 记者了解到,今年春天,在省卫生厅组织的2007年医院评价中,洛阳市有31家医院参评,结果10家医院优秀,21家医院获通报表彰,名列全省第一。去年省、市政风行风评议中,该市卫生系统排序名列市直委局第5名,被评为“河南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并荣立二等功。 和谐的直接受益者是群众,间接受益者是医院。以洛阳市妇儿中心为例,因为渠道畅通、方法对路、医患和谐,连续3年,门诊病人平均增长18.7%,住院病人平均增长19.9%,业务收入平均增长25.1%。白血病患者商某在河科大二附院住院期间,被这里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所感动,深情地说:“你们如此对待我,我无以回报,愿捐献我的眼角膜给失明之人,传递爱心。”“姑娘,你该歇歇啦!”“大夫,我给你擦擦汗!”“这是俺从家里带来的,你说啥也得尝尝!”……诸如此类的肺腑之言和感人场面,在医院里不时可闻,不时可见。 他们的追求目标是“六个零” “管理零盲区,工作零差错,医患零距离,情感零障碍,服务零缺陷,行风零投诉”,洛阳市妇儿中心主任王茅帅说,这“六个零”就是该院“63631工程”的主要内容和追求目标。 2006年4月,该中心将126名护理人员分批送往飞行学院进行“空姐式”服务培训,开创了全国卫生系统先河。如今,“空姐式”服务已成为中心对外的名片。全体医护人员都能从自身做起,在爱、勤、精、礼、廉、法、平等方面扎实推进,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一位希望能把自己的感谢信在《洛阳日报》公开刊登的老人这样写到:“……也许在产二科医护人员看来,这些都是他们平常的工作,但白衣天使坚守岗位、坚守职业道德的行为,因为‘难能’,所以‘可贵’!令人欣慰,令人振奋!” 良好的沟通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力。1999年10月,洛阳市中心医院在医务科、护理部等原有医疗护理质量管理部门的基础上,成立了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和专家委员会,创新管理机制,引入公正办法;病人入院时有沟通、住院时有沟通、出院时有沟通,医护人员通过沟通履行告知义务,让患者始终在知情和自愿的原则下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这样一坚持就是多年。医院还在护士短缺的情况下,成立了临床服务中心,解决病人的生活护理和陪检问题,保证了病人的安全需要和基本审理需求,成为全省护理工作的一大亮点。 和谐无涯 爱心无疆 “搞好和谐医患关系建设,主体是医生,责任在科主任,核心是互动,重要的是健全机制,用好载体”,河科大二附院党委书记杨建庄说,他们把和谐医患关系建设“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融汇到医院管理工作之中,纳入到医院文化建设之中”,变“有想法、没办法”为“想法好、办法多”,取得良好效果。 在河科大二附院医护人员眼里,病人出院并不等于完全康复,出院后的巩固治疗也至关重要。为确保每位出院病人都能从身体和心理上彻底康复,从该院出院的病人都持有责任医生的名片,以方便咨询,随时沟通;包括电话随访、信函访问、网络问卷、上门探访等一整套出院随访制度的实施,深得病人及家属的嘉许,他们纷纷说:“到二附院看病,一是如沐春风,二是人走茶不凉,好得格外快!”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让医院成为真正的“患者之家”,洛阳五院成立有患者家属联谊会,医护人员与病人家属定期探讨战胜精神心理疾病的方法;专门建立的五院电视台,为患者播放健康知识和文艺节目,患者还能经常在屏幕上看到自己住院生活的画面;逢年过节,医院给患者家属邮寄祝福卡,打问候电话,食堂免费送来年三十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等。今年春节前夕,有很多家属来院接患者回家,但仍有300多名患者坚持留在医院和医护人员一起过年,他们已经把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 “和谐无涯,爱心无疆”,洛阳市卫生局局长朱其昌说,“当前,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正在全省上下蓬勃开展,医疗卫生事业又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医患之间会更和谐,卫生事业的明天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