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05期第1版
 
2008年第105期第2版
 
2008年第105期第3版
 
2008年第105期第4版
 
 

头孢曲松引发假性胆结石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小张今年25岁,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体温38.3℃,采取保守治疗,一天后体温降至正常,继续用药6天,症状缓解。为避免复发,小张做了阑尾切除术,手术很顺利。术后5天小张出院,但出院后刚4小时,她就感到上腹部疼痛难忍。再次就诊时,医生发现,小张自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开始,已经连续使用头孢曲松10余天。B超检查发现,胆囊内有强回声图像,疑似胆结石。
  头孢曲松的说明书上面有一条标注为“本品与胆囊内胆汁泥沙形成有关,可致胆囊炎、胆结石,但停药后可消失。”考虑到小张的症状可能正是长期大量使用头孢曲松,导致胆囊内结晶刺激胆囊引起疼痛。因此医生建议小张继续观察,暂不用药。头孢曲松半衰期约8小时,5个半衰期即40个小时后血药浓度消失。医生嘱咐小张3天后复查B超。小张5日后复查B超,果然显示结石已消失。
  因此,在长期大剂量应用头孢曲松注射液时,应注意药物副反应。当出现类似胃肠炎或胆囊炎的症状时,应尽量避免再使用头孢曲松,以免造成胆囊内结晶引发疼痛。此外,肝胆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胆结石或胆囊炎患者,拟行胆囊切除术时,也应加问一句,是否因使用头孢曲松引起,以免造成误诊。
   (摘自《 健康报》  周彬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