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河南省卫生厅厅长马建中深入调研社区卫生工作。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河南医疗队员在汶川临时机场转送伤员至成都治疗。
 |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
|
一大批新颖美观的卫生院(所)在广大城乡广泛投入使用。
——河南卫生改革开放30周年回眸
■本报记者 杨力勇 董文安 张晓华 杨晓沛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思想不断解放的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河南卫生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卫生系统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并贯穿卫生改革发展过程的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作为先导,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拓展卫生改革发展思路;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动力,大胆实践,敢于探索,不断推进卫生改革发展进程;坚持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不断破解卫生改革发展难题;坚持以解放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始终保持卫生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推动全省卫生事业实现了新跨越。从本期起,本报开辟专栏“辉煌三十年——河南卫生改革开放30周年回眸”,展示河南卫生事业30年大解放、大改革、大发展、大跨越。
这是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
1978年,河南人均卫生事业费仅为4.2元,而2007年是41.2元,增长了10.4倍。
30年前,PET-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等这些连听说都没有的甲、乙类大型先进诊疗设备,如今在河南已达910台(件),全省卫生事业固定资产达202.4亿,增长16.7倍。
截至2007年底,全省卫生机构总数达到11888个,30年增长61.6%;每千人口拥有医师1.17人,增长88%;床位总数239511张,居全国第1位,增长135%。
截至目前,全省临床用血已连续10年100%来源于无偿献血,连续两次被授予全国唯一的“无偿献血先进省”光荣称号。
…… ……
这是一组组喜人的数字,见证了河南30年卫生改革发展的辉煌!
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的卫生投入,不断增加的资源总量,不断健全的公卫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免费接种疫苗扩大到9种
9月5日,记者来到郑州市金水区丰产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该服务中心三楼宽敞明亮的疫苗接种室内,带孩子前来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吴女士高兴地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这真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据我所知,以前有些家长为了省钱,对一些没有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没有给孩子接种,现在,国家扩大了免费疫苗的范围,不仅为群众省了钱,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孩子们的健康。”
吴女士的话,道出了广大群众对国家实施免疫规划的热烈欢迎。8月22日,从河南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会上又传来喜讯:从2008年9月1日起,河南开始全面启动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在现行全省范围使用的5种疫苗基础上,将甲肝、流脑、乙脑、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至此,河南省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5种扩大到9种(不包括国家规定作为应急储备的疫苗种类),预防的传染病将由7种增至12种。
30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计划免疫,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意见》,卫生部在全国推广这一做法。不只如此,河南还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特别是非典过后,投资20多亿元,建设了省、市、县13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43个医疗救治项目,装备了各级疾控中心实验室和传染病医院(病区);装备建设了18个市级120急救指挥中心(紧急医疗救援中心)、83个县级120急救指挥中心、救护车辆1464台,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急救指挥体系和急救网络,基本形成“15分钟急救圈”。截至2006年底,全省18个省辖市、158个县(市、区)的卫生监督机构均获地方政府批准。目前,大多数卫生监督机构已正式挂牌运行。
计划免疫的有效推进,公卫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工作的开展。继消灭天花之后,河南连续16年无脊灰病例、11年无白喉病例发生。2000年以来,河南以乡为单位“四苗”接种率持续保持85%以上。2007年底,全省“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病数下降99%以上。结核病患病率、涂阳患病率由1979年的810/10万、180/10万下降到2000年的497/10万和132/10万,降幅分别达38.6%和26.6%,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称赞河南结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春天,在周边省份出现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情况下,河南省没有出现疫情集中暴发,散发病例无一死亡。与1978年相比,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74.85/10万降到28.82/10万,婴儿死亡率由47.3‰降到9.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48.9‰降到10.2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后有病
再不硬拖着了”
今年3月的一天,郑州市郊的农民李华(化名),因肝硬化、脾大、消化道大出血住进了金水区总医院。病人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医生建议病人立即手术,但病人家属却坚持先保守治疗。
面对病人不断恶化的病情,医生再次建议手术。看到病人家属为难的神色,细心的医护人员经询问得知,原来病人家里经济困难,担心无法支付手术费用。“原来是这样啊,您只管放心手术吧,我院从今年2月就推出了新农合病人先看病后交钱措施,先把病治好,钱再慢慢想办法。”
一番贴心话解开了病人家属的心结,手术得以及时进行。出院时,病人还欠有1.5万元的医疗费用。病人家属感慨地说:“真没想到俺农民还能享受到这样的医疗服务!以后有病再不硬拖着了。”
发生在金水区总医院的这件事,只是新农合制度实施后,农民就医的一个缩影。自2003启动新农合试点到2008年1月1日,全省15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农合,7280.20万农民参合,平均参合率91.80%,提前3年实现了全面覆盖目标。
截至2008年6月底,全省共筹集新农合基金117.61亿元,累计补偿参合农民医疗费用66.51亿元,受益农民达到9280.31万人次,其中有885.65万人次享受大额(住院)补偿,达到封顶线补助的参合农民25109人。
作为农业大省,一直以来,河南致力于农村卫生体系建设。2003年以来,先后投入10多亿元,完成了1954所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任务,累计配备设备近3万台(件),X光机、B超、心电图机等6种常用医疗设备由每种平均0.58件上升到1件以上。
在1年多的时间里,已完成和在建11000所村卫生室建设,仅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就高达近1亿元;利用公共卫生项目,先后投入资金7283万元,培训乡、村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16.5万人次;积极开展乡、村无学历卫生人员学历教育,加大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力度。河南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
看病难、看病贵有效缓解
7月20日,在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文殊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观察室里,82岁的李桂芳大娘正在输液。她是一名心衰病人,在此之前已经住了几次医院,花了五六万元,这对没有医保的李大娘家可不是个小数目。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后,家人将李大娘的康复治疗放到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区医生的看护治疗下,李大娘的病情正在逐步好转。
据了解,像这样的卫生服务站点,河南省在18个省辖市共50个城区已建成834个,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达到12292人,初步建立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框架,各市辖区初步形成群众“15分钟就医圈”。
近年来,河南致力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农合的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蓬勃发展,乡村卫生组织的建设,省人民医院、郑大一附院、河南中医一附院、洛阳正骨医院等一批基本建设项目建成投用,18个省辖市已完成47个综合医院建设,新增业务用房面积50万平方米等,又极大促进了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完善。
一方面抓发展,一方面抓改革,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难题:通过创造性推行住院费用双卡记账制、一日清单制、三级服务承诺制、病人选择医生、单病种限价收费管理、医院管理年等措施,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通过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起了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同时,为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实现同种药品的“全省同价”。2007年,全省1240余所医院统一实施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全省药价平均降幅为16.6%,群众受益13.28亿元。
近年来,河南还紧密结合卫生改革与发展实际,深入开展争创“廉医、诚信、为民、和谐医院”活动、“爱岗位、献爱心,争做人民健康好卫士”活动,开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专项工作,涌现出一批以郭春园、马文芳、郭光俊、张菊新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建立健全行业纠风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行风巡查、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行风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长效监督机制逐步完善。2007年全省政风行风评议卫生部门综合考核又提高了15个位次,进入前16名。
通过积极完善城乡卫生体系,推进医疗服务改革,加强行风建设,河南省群众就医负担有效缓解。各级医疗机构门诊收费平均58.55元(全国平均94.84元),每床日平均收费水平247.6元(全国平均373.62元),出院者平均收费水平1923.33元(全国平均3383.53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1.7%、66.3%、56.8%,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省委徐光春书记曾在卫生厅医院管理年活动专报上批示:“省卫生厅在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方面下了真功夫,下了苦功夫,取得显著效果,值得肯定。”
三四个小时完成冠脉搭桥术
今年初,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外科住进来一位体重达108.5公斤的“超重量级”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病人。冠脉搭桥术本来就是一种操作精细、技术复杂的高难度手术,而由于患者过于肥胖,心表脂肪肥厚,无疑使手术“难上加难”。
如果是在几年前,这样的病例恐怕只能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去求医。如今,冠脉搭桥手术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已成为常规手术。心外科的专家以娴熟的技术,为患者顺利搭桥3支,并进行了二尖瓣成形手术,整个手术仅用了5个小时。
据了解,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外科独立开展冠脉搭桥手术7年来,不断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和手术效率的新方法、新手段,现已将每台手术所用时间由原来的6~8小时缩短至3~4小时,近日还创造了一天成功完成3台搭桥手术的新记录。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是河南省日益雄厚的医疗技术实力的代表之一。按照“抓基础、抓重点、建梯队、上课题、注入资金、择优扶持”的思路,截至目前,建成和在建的医学重点学科81个,临床特色专科126个,医学重点实验室10个。食管拉网诊断早期食管癌、眼内异物定位与手术、平洛中医正骨、冠脉搭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置换、介入治疗、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试管婴儿等一大批代表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2000年,河南省启动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每年拿出400万元,资助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科技人才和项目。2006年,实施5451工程,每年投入400万元,用5年时间,资助开展100项左右瞄准国际前沿的先进技术引进项目,派送500名左右学术技术骨干到国外进行专业学习。目前,全省卫生系统共有196人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以来,有46项卫生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近年来,河南每年还选送100名左右卫生技术人员赴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20多个国家学习,已引进300余项先进技术;先后与法国冈城大学医疗中心合作成立了中法河南省心血管病治疗研究中心,派出20组67人赴法学习,开展新技术40多项,填补了国内、省内多项空白。
“河南的中医真是太厉害!”
7岁的小姑娘纳塔丽娅来自俄罗斯,因出生时窒息,患上了严重的小儿脑瘫,在本国治疗多年未见起色。小姑娘的父母通过多种渠道,辗转来到了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小儿脑瘫科。
初到医院时,小姑娘宛如一根“软面条”,没有任何行动能力,嘴里不断流涎,牙齿乌黑无光。小儿脑瘫科专家马炳祥和周正采用按摩、运动、中西医相结合等特色疗法,精心为其治疗。
半年后,纳塔丽娅基本会坐了,能四位支撑、扶胯行走,喉咙会发音,能做到“翻身”等简单指令。新换的牙齿洁白整齐,小姑娘犹如换了一个人。孩子的父母通过翻译告诉医护人员:“河南的中医,真是太厉害!”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小儿脑瘫科是河南“以名医带名科,以名科促名院”的“三名”战略中发展起来的专科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凸显。目前,全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共有中医医院242所,开放病床25937张,其中80张床位以上的138所。全省独立设置的国有科研院所4个,全国示范中医院9所,中医高等院校1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所,中医机构数、中医病床数分别居全国前列。
在向中医药强省迈进的过程中,河南还不断加强中医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贫困县中医院建设项目、市级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中央补助地方中医药公共卫生项目222个,投入资金1.5亿多元,居全国前列,一批大型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20多家县级中医院新建了门诊楼或病房楼,138家中医院达到二级医院规模,中医医院床位数增长39%,达到2.5万多张,固定资产增长63%,达到10.3万元。
中医队伍不断壮大,中医专科优势明显,中药科研立项实现突破,截至2007年底,全省中医药从业人员超过7万人,中医骨科、脑病、儿科、呼吸、高血压、颈肩腰腿疼、大肠肛门病和脉管炎等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专科专病,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优势学科群,承担国家“973”、“863”及“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0余项。
危难时刻尽显英雄本色
“这里的医生、护士娃儿,对我恁个好,我真的不舍得她们。”8月7日上午,78岁的卢文英老人在郑州人民医院康复出院返川,至此,河南收治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伤病员全部康复出院,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让伤员躺着担架过来,健健康康回去”的目标要求。
今年汶川地震后,全省卫生系统迅速反应,第一时间组建医疗防疫救援队,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先后派出1000多名队员。我省医疗防疫救援队最早到达震中汶川、最早进入灾情最重的北川,并转战安县、理县等重灾区,是人数最多、车辆最多、装备最全的卫生救援队伍。共救治伤员1.3万人,消杀面积近亿平方米,心理疏导3.4万人,对3万个安置点、饮食点、供水点进行卫生监督检查。按照卫生部统一安排,河南还分两次接收地震灾区伤病员369名,分别安排在郑州、洛阳、新乡13家三级甲等医院接受救治。
河南医疗防疫救援队受到温家宝、回良玉等领导的赞扬,中组部授予河南医疗防疫救援队临时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授予医疗防疫队“卫生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
无论是展开对重大灾难事故的紧急救援,还是面对非典肆虐、艾滋病疫情,我省各级卫生部门迅速反应,派出紧急医疗卫生救援和救灾防病队伍深入一线,以科学的领导工作机制和健全的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的医疗救治体系开展工作,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
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省卫生系统取得了非典防治“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无输出病例”的辉煌战绩,守住了非典疫情由华北向华中、华南传播的第二道防线,为全国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
非典之后,河南及时将艾滋病防治纳入重要日程,有效遏制了艾滋病疫情的蔓延,现症病人全部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抗机会感染治疗或中医药治疗,重点村和患者家庭全部得到有效的帮扶救助。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联合国副秘书长、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皮特·皮奥特和十六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给予高度评价。
…… ……
实践证明,河南卫生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
实践证明,河南卫生30年,是创新发展的30年!
实践证明,河南卫生30年,是辉煌跨越的30年!
过去了就成为历史,但历史却可能让人永远铭记。
回首30年的路,尽管洒满心血汗水,但我们无比骄傲自豪!
展望未来的路,尽管可能遥远而漫长,但我们信心百倍!
“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一定会让我们思想大解放、埋头大改革、事业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们将坚定不移,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