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胆管损伤是指外科手术意外所造成的胆管损伤,通常是在行胆囊切除术、肝修补术、胃手术等时发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1%~0.5%。近年来,由于胆囊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的兴起,其损伤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胆管损伤的诊断最好在手术中立即诊断,立即处理,从而避免了一系列步入肝胆脾以及全身各种并发症。术后诊断主要依靠上腹部手术后阻塞性黄疸,术后反复发作的寒战高热黄疸,胆囊术后24~48小时出现黄疸,大量胆汁外漏。B超了解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以及造影,ERCP肝外胆管中断等等。总之通过以上症状、体征及临床辅助检查,在明确诊断的同时应全面了解病变的部位、性质、程度、合并症等情况,做到对病变心中有数。 处理胆管损伤的原则是视损伤的时间、部位、类型而定,即行个体化治疗术中发现的损伤,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最为理想,健康的组织对组织的修复成功率高,同时避免了再次手术时的困难,被动和危险。对于已经损伤的病例,手术台上保持必要的镇静,请上级医生和专科医生会诊手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错误。早期发现的胆管损伤,确定胆漏后行充分的引流,防止引流不畅和感染。对于肝外胆管被扎而出现梗阻性黄疸时,尽早再次手术。晚期发现胆管损伤,其处理较为复杂。由于病程长,全身情况差,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行术前详尽的检查,明确的诊断,术前完善的准备,手术选择恰当的时机,手术中最确切的手术方式以及预后处理,都显得十分重要。 (摘自《中国实用医学杂志》 牟国民 马国杰文)
|